1.生活就是教育
1966年,張雪門在《增訂幼稚園行為課程》一書中,首次明確闡釋了行為課程的定義,他說:『生活就是教育,五六歲孩子們在幼稚園生活的實踐,就是行為課程』 〔1〕這種課程『完全根據於生活,它從生活而來,從生活而展開,也從生活而結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於教材的活動』。
〔2〕由此可見,生活是行為課程的基本要素。
張雪門認為,幼兒園課程不應以現成的教材為中心,而應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中心,幼兒園課程應建立在兒童現實生活之上。
他認為,兒童在進入幼兒園時,並沒有學科的概念,他們的生活是整體的,他們眼中的世界是整體的,因此幼兒園的課程也是整體的。
為此,張雪門主張以自然和社會為線索來編寫教材,教材的作用在於喚起兒童生活的需要,豐富兒童生活的經驗,培養兒童生活的能力。
在課程的實施上,張雪門提倡兒童應多與環境接觸,提高對生活的改造能力,形成對環境進行支配和選擇的能力。
需要說明的是,張雪門雖然特別強調生活的重要性,但他認為生活不一定全都有價值。
因此,基於生活的幼兒園課程必須經過篩選才能達到效果。
為此,他提出評量課程效果的三個標準:從價值上來說,應評價兒童是否在活動中獲得了身體、知識、技能、習慣以及興趣、態度的發展;從轉移上來說,兒童在活動中獲得的經驗,是否有利於其將來參與日常生活;從結果上來說,應評估兒童是否具有完成任務的可能性。
2.課程應以『做』為中心
張雪門吸收了前人的思想,將其開發的課程命名為『行為課程』,以突出『做』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
在張雪門看來, 『我們做什麼就是學什麼,學什麼就是做什麼。
我們教的法子是根據了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是根據了教的法子。
我們也是在做上學,我們也是在做上教』, 〔3〕做是教與學的基礎。
兒童因為不會做所以想要去學,學會了以後才能去做。
舉例來說,兒童學做木匠瓦匠,嘗試去蓋房子,這是一種實踐過程。
教師為他們提供各種各樣的房子樣式,帶領他們參觀工人蓋房子的現場,兒童通過觀察,通過嘗試搭建房子獲得經驗的積累,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教與學的過程。
兒童做不下去時,會向教師或他人求助,在教師指導下再去做,『教什麼,做什麼;做什麼,教什麼;做就是教,教就是做,教和做都由於自己』。
〔4〕
行為課程首先注意的是生活中的行為,只要是能夠實在行動的,都應該讓兒童實際行動。
這是因為隻有『從行動中獲得的認識,才是真實的知識;從行動中所發生的困難,才是真實的問題;從行動中所獲得的勝利,才是真實的制馭環境的能力』 。
〔5〕有了行動,兒童才能獲得直接經驗,然後才能擴充自己生活學習的基礎,提高對生活的改造能力,形成對環境進行支配和選擇的能力。
3.課程就是經驗
課程是什麼?張雪門認為,『課程是經驗,是人類的經驗,用最經濟的手段,按有組織的調制,用各種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應和活動』。
〔6〕經驗是什麼?從孩子出生後八星期眼睛感到外物驟然的移動,立即緊閉,一直到了他長成時在社會上處置多方面比頭發還要復雜的問題全是經驗。
〔7〕張雪門認為,即使是眼睛的驟閉對於兒童來說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果沒有先前的發展使兒童能夠對光有所感知,這一動作也很難完成。
經驗的增長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有了先前經驗的基礎,兒童才能夠逐漸解決復雜的問題。
經驗對於人的真價值,不僅是從舊經驗中產生新經驗,而且是有了新經驗可以去改革舊的經驗。
因此,幼稚園課程的目的,在於聯絡孩子們的舊觀念,以引起其新觀念,更謀其舊經驗的打破,新經驗的建設。
〔8〕
張雪門特別強調了兒童經驗的意義。
他認為,兒童的經驗絕不是成人的經驗,兒童要憑自己所得的經驗適應社會。
課程可以被看作是兒童的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混合。
張雪門尤其重視直接經驗對兒童的作用,他認為,直接經驗為兒童逐漸發展提供了基礎,直接經驗是人生的『基本經驗』。
舉例來說,小孩子用手去摸火爐 ,讓火爐燙痛了,因而對於火的認識等有所變化,以後看見火,不但認得火是會熊熊燃燒的物體,而且增加了燒灼的知識。
行為傾向方面,從玩弄變作了畏懼,摸的行為改作了縮避。
正是這種直接經驗的逐步增長,使兒童逐漸學會越來越復雜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課程遊戲化並不是指用遊戲去替代其他課程實施活動。
〔9〕一方面,幼兒在園一日生活中的專門遊戲時間應予以保障,另一方面,要讓遊戲精神融入到課程實施的各種活動中去,包括生活活動、區域活動、集體教學活動等。
張雪門的教育思想對幼兒園課程遊戲化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1.正確認識遊戲的內涵和遊戲精神
張雪門認為,『兒童自呱呱墜地以後,除去睡覺,無活動不是遊戲。
沒有遊戲,簡直不能生活』。
〔10〕遊戲是兒童的天性,兒童生理、心理、社會性的健康發展,取決於遊戲的品質,遊戲化使課程更加適合兒童。
同時,遊戲的水平,也取決於兒童的身心發展水平。
遊戲為兒童生活的理性和情感、紀律與自由、個體與社會、本能與文化、幻想與現實、主體與客體等諸多二元對立范疇之間的緩沖提供了中介。
無論社會如何朝著信息化、虛擬化、網絡化的方向發展,遊戲始終是幼兒期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動形式《楊寧,2010》。
在實現課程遊戲化的過程中,相比遊戲的數量、遊戲的形式,遊戲精神更為重要。
在幼兒園課程中彰顯遊戲精神,首先要保證兒童在幼兒園中有自由遊戲的時間。
其次,幼兒園教師應有遊戲精神。
遊戲的本質是情感的愉悅性,教師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兒童,教師的遊戲精神能有效促進課程的遊戲化。
2.充分挖掘兒童生活中的課程資源
對於學前兒童而言,教育、生活、遊戲是密不可分的,幼兒園課程遊戲化應從兒童生活入手,例如,充分挖掘當地民間遊戲資源,使之成為幼兒園課程資源。
民間遊戲一般源於兒童生活的當地民俗習慣,遊戲材料一般簡便易得,內容與兒童的社會生活緊密相連。
相對於其他遊戲,民間遊戲更加貼近兒童的生活經驗,更易受兒童喜愛。
因此,幼兒園課程遊戲化可在充分考慮幼兒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的基礎上,將當地蘊含獨特教育和文化價值的自然、社會等資源融入幼兒園課程之中。
3.充分保障兒童在遊戲中的主體地位
張雪門強調,要給予兒童充分自由活動的機會。
『自由』意味著兒童遊戲可以『自由選擇』『自我發表』『自我訂正』。
赫依津哈在《遊戲的人》中強調:遊戲是自主的、自由的;遊戲帶有一種專註性,它總是能調動參與其中的人;遊戲具有非功利性;遊戲能給人帶來愉悅。
〔11〕遊戲的這些特性,決定了兒童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因此,幼兒園課程遊戲化要使兒童成為活動的主體,充分激發兒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教師在指導兒童遊戲時,首先要注意觀察兒童的興趣與需要,堅持少幹預原則,盡量滿足兒童認識、情感、動作技能等方面的發展需求;其次要注意為幼兒創設豐富的環境,給兒童留有動手操作的時間和空間,讓兒童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習思考;最後要注意為兒童提供開放性的材料,材料盡可能低結構、可塑造、具有多種功能,同時要注意時時更新,以滿足各種不同發展水平兒童的需要。
4.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是課程遊戲化的關鍵
遊戲對促進兒童身心發展具有極大作用。
兒童遊戲的需要能否得到滿足,遊戲能否在實際上成為兒童的基本活動,取決於成人是否為兒童遊戲創造了必要的客觀條件,換句話說,遊戲要成為兒童的基本活動,需要成人社會的允許、支持與保障。
〔12〕
因此,教師的專業化是確保課程遊戲化的關鍵。
教師的教育理念、專業知識和技能、職業信念將直接影響課程遊戲化的水平。
張雪門在《實習三年》中指出:『幼教的良窳,由於主持幼教者的師資;而師資的由來,實由於師范教育的培植』〔13〕
張雪門關於幼稚師范教育的理論,為教師專業化指出了一條大路。
首先,充分保證幼稚師范生在實習上的時間;其次,師范生的實習內容應涉及幼兒園事務的方方面面;再次,重視師范生的繼續教育,把師范生畢業後幾年的工作作為實習的延伸。
不論在職前的師范教育或是職後的繼續教育,都應強調教師隊伍的專業化建設,以教師的專業化保證幼兒園課程的遊戲化。
參考文獻:
〔1〕〔2〕〔5〕張雪門.增訂幼稚園行為課程〔M〕.臺北:臺灣書店,1966:1-4.
〔3〕〔4〕〔6〕〔7〕〔8〕〔10〕〔13〕戴自俺.張雪門幼兒教育文集〔M〕.北京: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1994:24-979.
〔9〕虞永平.課程遊戲化的意義和實施路徑〔J〕.早期教育,2015,《3》:4-7.
〔11〕約翰·赫依津哈.遊戲的人:關於文化的遊戲成分的研究〔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8-15.
〔12〕劉焱.中國幼兒教育領域中的遊戲理論與實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2):56-60.
配圖/網絡
圖文編輯/周珊
⊙文章版權歸《幼兒教育·教育科學》所有,歡迎轉發朋友圈,如需轉載請後臺輸入『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