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經驗對幼兒大腦結構發育的影響。《網路文章》

科學家發現,在基因組中除DNA和RNA序列外,還存在其他能夠調控基因的信息。

雖然這些信息無法改變基因序列,但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影響和調節遺傳基因的功能和特性,並通過發育和細胞增殖過程穩定傳遞這些功能和特性,這就是表觀遺傳。

表觀遺傳學是研究在基因DNA序列不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基因表達的可遺傳變化。

換言之,可將其理解為環境因素與遺傳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即生活環境與經驗對個體基因表達的影響。

科學家運用表觀遺傳學來解釋為何環境、飲食等外在因素可以改變生物體的表現型,甚至改變基因型。

大腦發育對早期經驗和環境非常敏感,其結構的成熟和基礎功能的好壞取決於發育時期的主觀和客觀環境。

生理活動創造的經驗會強烈影響大腦的結構,也極大地影響著由基因調控的神經細胞的化學變化。

〔1〕研究顯示,有早期不良經驗的兒童在大腦容量、大腦皮層發育和大腦結構方面都與無早期不良經驗的兒童有著顯著差異。

〔2〕生理活動創造的經驗會導致表觀遺傳的變化,控制神經細胞中基因的表達。

〔3〕早期經驗對幼兒大腦結構發育的影響詳述如下。

幼兒與撫養者的交流,是其社會性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幼兒通過與撫養者交流來獲得社會信息,並逐漸學會情緒辨別。

研究表明,幼兒在出生後的0~3個月裡就已經形成社會和情緒腦機制的核心腦區, 〔4〕且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會繼續發生改變。

幼兒對外界刺激的學習可以促進大腦高級功能的發育。

例如,觀察卡通面孔或類似視覺組合符號,能夠激活右半球,有利於幼兒腦內視覺系統與邊緣系統的整合。

〔5〕這種整合可以促進幼兒情緒能力及處理其他視覺刺激類型能力的發展。

〔6〕同時,兒童期是大腦網絡區域合作和功能連通性發展的關鍵時期。

神經連通性方面的缺陷對於解釋學習困難和自閉症有重要意義。

〔7〕

新近的科學研究揭示了情感發展依賴於多個腦區中復雜的神經回路的形成、成熟和相互關聯,包括前額葉皮層、邊緣系統、基底前腦、杏仁核、下丘腦和腦幹等。

這些包含了情感調節的腦回路又和那些與『執行功能』《如計劃、判斷和決策等》相關的腦回路相互影響。

良好的情感會增強執行功能,反之則會削弱。

〔8〕隨著幼兒的發展,其情感經驗會被逐漸內化到其大腦結構之中。

研究發現,幼兒與教師之間安全的依戀關系,能促進其認知發展,提高其注意能力和閱讀技能。

若幼兒與教師沒有建立正常的依戀關系,則會影響其認知發展。

例如,未與教師建立正常依戀關系的幼兒往往表現出較弱的口頭表達能力、計算能力和言語理解能力,且在總體學術成就上落後於師幼間依戀關系良好的幼兒。

〔9〕教師的情感支持會對幼兒的大腦發育造成影響。

對幼兒唾液中的皮質醇含量和α-淀粉酶測定發現,較低教師情感支持的幼兒可能處於慢性應激狀態,其HPA軸《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與交感神經系統活動均比有較高教師情感支持的幼兒強,顯示其緊張和壓力程度較後者高。

〔10〕

撫養者抑鬱會影響親子關系,危害幼兒的健康成長,尤其是長期和嚴重的母親抑鬱。

幼兒與成人之間的互動,就像乒乓球中的發球和接球,是經驗積累的有效途徑。

〔11〕例如,當嬰兒牙牙學語時,成人用眼神、手勢或語言予以恰當回應,這將會讓嬰兒在大腦中建立相應鏈接,從而達到支持和強化其交流和社會技能發展的目的。

一旦抑鬱影響了撫養者為嬰幼兒及時提供恰當回應的能力,嬰兒大腦中本該形成的鏈接將無法建立。

可以說,是否生活在一個能夠得到恰當回應的環境裡,決定了嬰幼兒大腦結構發展的強弱,這是個體以後學習和行為發展的基礎。

神經科學研究表明,當母親有慢性抑鬱症時,會通過兩種病態的養育模式破壞親子間的『發球和接球互動』:敵意-侵入模式和脫離-沉默模式。

〔12〕處於敵意或侵入狀態的母親看似在以某種方式『發球』,卻會使幼兒的『接球』變得困難。

相反,若母親是脫離和撤退的,幼兒則會成為發球者,而母親卻沒有接球。

在以上兩種情況中,患抑鬱症的母親都不能為幼兒提供積極、和諧的互動,將對幼兒的大腦結構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一旦親子間建立起的是一種消極互動,即使隨後母親的抑鬱情緒有所改善,這種互動模式也將持續,並可能使幼兒和其他重要成人間也產生消極的互動。

〔13〕

除母親等撫養者外,幼兒園教師作為幼兒在幼兒園的主要接觸者,其抑鬱也會對幼兒的大腦結構發育造成顯著影響。

研究表明,教師的抑鬱程度與幼兒在園內表現出的行為問題次數呈顯著正相關。

〔14〕

嬰兒在6~12個月時就有了恐懼體驗並具有將恐懼從其他情緒中區分開來的能力。

如果幼兒生長在父母有心理健康問題、藥物濫用、家庭暴力或社區暴力的環境中,又或初入幼兒園時適應困難,但被幼兒園教師忽視、責罵等,都會使幼兒出現持續恐懼和焦慮情緒,情感發展會受到很大威脅。

〔15〕研究表明,消極經驗,如虐待和暴力等,會導致幼兒產生恐懼和慢性焦慮情緒。

如若這種壓力反應系統長期被激活,會導致其恐懼和慢性焦慮情緒過載。

幼年的持久恐懼和慢性焦慮可以通過擾亂大腦的發展架構而造成終身的不良後果。

〔16〕持續恐懼和焦慮還會削弱幼兒感知和回應威脅的能力,使其失去區分安全和危險的能力,嚴重的焦慮和恐懼還會影響幼兒的學習能力和執行功能發展。

1.虐待

幼兒遭遇的虐待主要有:《1》身體虐待,如毆打、體罰。

《2》精神虐待,如言語攻擊。

《3》性虐待。

任何類型的虐待都會對幼兒的大腦發育帶來負面影響,如家庭暴力、社區暴力和幼兒園虐待等。

在教師辱罵中成長的幼兒,其表情加工能力往往出現異常,對負性情緒更加敏感。

幼兒和易怒、有攻擊性的撫養者或教育者互動,容易產生恐懼和焦慮情緒,可能導致潛在的應激有害化學物質增加。

〔17〕這種反復出現的生理反應不僅會影響幼兒大腦發育,阻滯幼兒的學習能力發展,增加情感障礙的風險, 〔18〕而且可能造成器質性、生理功能性損傷,導致幼兒情緒緊張、認知功能低下,出現心理障礙。

〔19〕對遭遇過性虐待或有其他童年受虐待經驗的兒童進行的磁共振掃描發現,其海馬、胼胝體及額葉的體積減小,這些腦區結構和功能的改變會影響兒童的學習、記憶、情緒控制、同伴交往及左右半球的信息傳遞。

〔20〕

研究者對虐待影響大腦發育的原因做了解釋:虐待導致幼兒長期處於高壓狀態,造成有關焦慮反應和恐懼反應的神經回路和相關腦區被經常激活,使得這些神經回路和腦區過度發育,而其他功能的神經回路和腦區則出現發展延緩現象。

〔21〕同時,虐待還會導致皮質醇受體的數量減少,致使下丘腦和垂體收到的反饋信息減少,增加了促皮質素釋放因子《CRF》的釋放,延長了壓力反應。

〔22〕

有童年受虐待經驗的父母在養育子女時常會表現出虐待行為。

研究發現,有兒童期受虐待經驗的成年人右側腹外側前額葉體積較小,且功能受到損害,導致這些成人容易出現情緒失調和攻擊性,增加出現虐待行為的概率。

〔23〕

2.忽視

忽視是指照看者對幼兒缺少照看,包括缺乏對幼兒健康和教育的關注、缺乏情感支持、無視幼兒生理需求的滿足及危險的防護等。

〔24〕忽視現象不僅會發生在家庭中,幼兒園裡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忽視問題。

研究表明,忽視對幼兒造成的心理傷害並不亞於其他形式的虐待,其『潛在影響可能是由長期的、彌漫性的、自然的疏忽而產生的。

它可能反映出整個家庭、幼兒園功能紊亂的一般性水平』。

〔25〕

忽視可能會導致幼兒大腦器質性的損傷,同時被忽視的經驗會導致大腦結構異常,如造成胼胝體縮小。

〔26〕Perry 等人發現,受忽視幼兒會出現大腦腦室增大及皮層萎縮現象。

〔27〕遭受嚴重忽視的幼兒,其大腦皮質、邊緣系統及中腦的結構會出現發育異常,全腦明顯小於正常幼兒。

〔28〕這些被忽視的幼兒對負性情緒更加敏感,並缺乏情緒控制技巧。

〔29〕一些因為被忽視而遭受饑餓、寒冷的幼兒,因為需要集中精力關注自己的生存情況而導致壓力反應系統發育異常,進而造成學習、記憶、情緒認知等能力的受損。

〔30〕

重復高度緊張的經驗會導致表觀遺傳的變化,從而損傷逆境管理系統。

而積極的環境和豐富的學習經驗則會使個體產生積極的表觀遺傳標記,激活基因潛力。

積極學習經驗會刺激與激活大腦語言、記憶等回路,進而促使表觀遺傳變化,提高學習能力。

例如,有關幼兒語言學習的研究發現,語言是大腦不同系統協作的共同機能,幼兒在1~3歲時語法信息加工能力的不斷提高會促使大腦左半球後部得到更好的發展。

〔31〕幼兒早期接受藝術教育也會刺激大腦突觸發育並刺激左右半球連接,進而促使全腦均衡發展。

〔32〕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新的經驗會繼續改變表觀基因組,但胎兒和嬰兒時的經驗可以對腦部結構產生重大影響並持續一生。

〔33〕個體的基因表達實際上受很多環境因素的影響。

在幼兒的早期發展中,基因的表達處於一種不定時、不定位會發生改變的開放性狀態,因而為幼兒提供積極學習經驗是非常必要的。

遊戲是幼兒早期的主要活動和經驗,是幼兒表達自我的方式。

幼兒通過遊戲感知外部世界,並在相互作用中獲得外界的第一手資料。

大腦具有高度的經驗可塑性。

遊戲可促進幼兒音樂、美術、語言、運動、思維、執行功能等認知能力及其對應腦功能的發展,對與情緒發展相關的神經回路的建立也有重要作用。

從表觀遺傳學視角看,除上述早期經驗可直接影響大腦結構的發育外,還有一些因素會間接影響大腦結構發育,如家庭貧富、社會支持、撫養者受教育水平等。

綜上所述,早期經驗可以修改表觀基因組,影響大腦結構的發育。

積極的早期經驗有助於大腦結構的發育和其他社會能力的發展。

不良的早期經驗不僅會損害大腦結構發育,而且會影響幼兒的環境適應和人際交往能力,故應做好早期預防和幹預工作,從源頭上阻止不良經驗對大腦結構及功能的傷害。

此外,以往認為不良早期經驗造成的表觀基因組的改變是永久的,但近來有動物實驗表明,一些類型的表觀遺傳基因在一定情況下能夠逆轉。

〔34〕這些研究為不良早期經驗的幹預和治療提供了支持。

1.創建安全友好的居住環境

在生命早期,慢性和強烈的恐懼會影響壓力反應系統的發展和情緒記憶的處理。

早期暴露於極可怕的事件下《如受虐待等》,會嚴重影響大腦的發育。

尤其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重復發生的可怕事件,很有可能影響幼兒的學習、問題解決及與他人交流能力的發展。

因此,為幼兒提供一個安全友好的居住環境,讓幼兒遠離暴力和恐怖事件,有助於幼兒大腦的發育和學習能力的發展。

2.關注撫養者的心理健康並為其提供專業指導

撫養者有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對幼兒的負面影響比患有生理疾病的影響更大。

有研究表明,母親的抑鬱在胎兒出生前就會影響胎兒的大腦發育。

抑鬱的母親在懷孕期間會產生高水平的應激化學物質,減緩胎兒生長並增加流產風險,降低胎兒出生後的免疫功能。

〔35〕因此,要更多關注撫養者的心理健康,對已有問題進行及時幹預。

3.加強幼兒園教師的培養與管理

教師是除撫養者外幼兒接觸最多的人。

作為幼兒的主要教育者,教師不僅需要專業技能,還需為幼兒建設積極健康的成長環境,為其腦結構和功能的發展創造條件。

因此,關注幼兒園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很有必要。

幼兒園教師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能夠及時覺察自己的消極情緒,如憤怒、抑鬱等,並能控制自己的消極情緒,以避免對幼兒造成身體傷害和心理傷害。

對有過激行為傾向《如虐待幼兒、打罵或忽視幼兒等》的教師,應及早進行心理幹預,杜絕因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對幼兒大腦發展可能造成的傷害。

在幼兒園管理方面,應當建立系統性的相關法規與制度,提高幼兒園教師的準入標準,並加大對幼兒園,特別是民辦幼兒園的監管,依法嚴懲虐童事件的當事人與責任主體。

同時,政府需要增加對學前教育的投入,開辦更多的優質幼兒園,提高幼兒園教師的待遇和地位,以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加入到幼兒園教師隊伍中。

幼兒園則應註重對教師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完善的自查與監督機制,保證教師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與心理素質。

幼師院校則應重視對未來教師情緒管理、倫理與人格等方面的培育。

幼兒園教師作為幼兒大腦結構的關鍵塑造者之一,應當努力與幼兒建立緊密的師幼依戀關系,從而為幼兒的大腦發育與認知發展提供高質量的情感支持。

4.平衡幼兒的知識技能發展與情感、社會性能力發展

幼兒早年的情感與社會性發展,會影響其後期在學校的適應能力和畢生成就。

〔36〕社會性能力在形成持續的友情、建立親密關系、進行有效的親子教育、做好一份工作、與他人良好合作、成為社區有用成員等方面,都是必須的。

〔37〕早期教育需要在關注認知技能發展與關注情感和社會性能力發展之間取得平衡。

〔38〕教育者不僅需要培養幼兒的前閱讀能力、建立初步數字概念等,而且需要幫助幼兒發展情感和社會性能力,以促使幼兒大腦全面發展。

5.將專家意見納入臨床治療中

幼兒會由於生活環境中的負面事件,如父母離異、父母忽視、幼兒園虐童或親眼目睹暴力事件等,而產生抑制性焦慮,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一系列臨床症狀。

對於這些幼兒,應及早進行幹預治療。

在早期的鑒別、評估和臨床治療中,必須納入專家意見,以準確評估幼兒的心理問題及程度,選擇科學的指導和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LEVITT P.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maturation of the developing primate brain〔J〕.Journal of Pediatrics,2003,143(4):35-45.

〔2〕張黎,張奇.早期不良經歷對兒童大腦發育的影響〔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10,472(4):42-46.

〔3〕SWEATT J D. Experience-dependent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Biological Psychiatry,2009,65(3):191-197.

〔4〕JOHNSON M H,GRIFFIN R,CSIBRA G,et al.The emergence of the social brain network:Evidence from typical and atypical development〔J〕.Development & Psychopathology,2004,17(3):599-619.

〔6〕JOSEPH J E,SWEARINGEN J E,CLARK J D,et al.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functional brain networks for face processing in typical development〔J〕.Neuroimage,2012,63(3):1223-1236.

〔7〕NM K,et al. Abnormal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during face processing〔J〕.Brain,2008,131(4):1000-1012.

〔8〕DABIDSON R J,LEWIS D A,ALLOY L B,et al.Neural and behavioral substrates of mood and mood regulation〔J〕.Biological Psychiatry,2002,52(6):478-502.

〔9〕COMMODARI E. Preschool teacher attachment,school readiness and risk of learning difficulties〔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3,28(1):123-133.

〔10〕HATFIELD B E,HESTENES L L,KINTNER-DUFFY V L,et al.Classroom emotional support predicts differences in preschool children’s cortisol and alpha-amylase levels〔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3,28(2):347-356.

〔11〕HARRIS M.Closing the gap between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do〔J〕.Quality Letter for Healthcare Leaders,1997,9(2):2-12.

〔12〕LOVEJOY M C,GRACZYK P A,O’HARE E,et al.Maternal depression and parenting behavior:A meta-analytic review〔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00,20(5):561-592.

〔13〕SEIFER R,DICKSTEIN S,SAMEROFF A J.Infant mental health and variability of parental depression symptom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2001,40(12):1375-1382.

〔14〕JEON L,BUETTNER C K,SNYDER A R.Pathways from teacher depression and child-care quality to child behavioral problems〔J〕.Journal of Consulting & Clinical Psychology,2014,82(2):225-235.

〔15〕NELOSON C A,HAAN M D.Neural correlates of infants’ visual responsiveness to 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J〕.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1996,29(7):577-595.

〔16〕National Scientific Council on the Developing Child.Persistent fear and anxiety can affect young children’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Working paper No.9〔EB/OL〕.〔2016-11-06〕.http://www.developingchild.harvard.edu.

〔17〕DAWSON G,ASHMAN S. On the origins of a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The influence of the early social environ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biological systems related to risk for affective disorder〔J〕.The Minnesota Symposia on Child Psychology,2000,(31):245-279.

〔18〕National Scientific Council on the Developing Child.Excessive stress disrupts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developing brain:Working paper No.3 updated edition〔EB/OL〕.〔2016-11-05〕.http://www.developingchild.harvard.edu.

〔19〕李梅.幼兒園『虐童』事件探析〔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3,25(2):79-88.

〔20〕BURRUS C.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abuse-

an hypothesis for the effects of early childhood maltreatment on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ical development〔J〕. Medical Hypotheses,2013,81(5):826-829.

〔21〕〔28〕〔30〕PEREZ C,WIDOM C.Childhood victimization and long-term intellectual and academic outcomes〔J〕.Child Abuse & Neglect,1994,18(8):617-633.

〔22〕TWARDOSZ S,LUTZKER J R.Child maltreatment and the developing brain:A review of neuroscience perspectives〔J〕.Aggression & Violent Behavior,2010,15(1):59-68.

〔23〕MORANDOTTI N,DIMA D,JOGIA J,et al.Childhood abuse is associated with structural impairment in the 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and aggressiveness in patients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J〕.Psychiatry Research,2013,213(1):18-23.

〔24〕DUBOWITZ H,BENNETT S. Physical abuse and neglect of children〔J〕.Lancet,2007,369:1891-1899.

〔25〕O’CONNOR H T.Parenting and child development in 『nontraditional』 families〔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 Psychiatry,1999,43(4):548-549.

〔26〕HORNOR G. Child neglect: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J〕.Journal of Pediatric Health Car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ediatric Nurse Associates & Practitioners,2014,28(2):186-192.

〔27〕金燦燦,劉艷,陳麗.社會負性環境對流動和留守兒童問題行為的影響:親子和同伴關系的調節作用〔J〕.心理科學,2012,(5):1119-1125.

〔29〕SHIPMAN K,EDWARDS A,BROWN A,et al.Managing emotion in a maltreating context:A pilot study examining child neglect〔J〕.Child Abuse & Neglect,2005,29(9):1015-1029.

〔31〕王成剛.腦科學視野中的兒童早期教育〔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5.

〔32〕蘇丹.幼兒早期創意美術教育研究與實踐〔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4.

〔33〕ROTH T L,LUBIN F D,FUNK A J,et al.Lasting epigenetic influence of early-life adversity on the BDNF gene〔J〕.Biological Psychiatry,2009,65(9):760-769.

〔34〕CHAMPAGNE F A,CURLEY J P. Epigenetic mechanisms mediating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maternal care on development〔J〕.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2009,33(4):593-600.

〔35〕DIEGO M A,FIELD T,HERNANDEZ-REIF M,et al.Prenatal depression restricts fetal growth〔J〕.Early Human Development,2009,85(1):65-70.

〔36〕AMY B D. Handbook of attachment: Theory,research,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J〕.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1999,25(1):77-78.

〔37〕REIS H T,COLLINS W A,BERSCHEID E.Relationships in human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0,126(6):844-872.

〔38〕SABOL T J,PIANTA R C. Patterns of school readiness forecast achievement and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at the end of elementary school〔J〕.Child Development,2011,83(1):282-299.

配圖/網絡

圖文編輯/周珊

⊙文章版權歸《幼兒教育·教育科學》所有,歡迎轉發朋友圈,如需轉載請後臺輸入『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