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擬立法: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內容!孩子是不是啥都不用學?《網路文章》

文|C媽

本文由|CC爸媽《cc-bama》

1

好多媽媽留言,問有沒有看到最新消息。

《征求意見稿》明確,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不得開展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

如果草案通過的話,那『幼兒園禁止小學化』這件事就不是簡單的提提而已,而是要寫入法律了。

消息一出,便迅速登上熱搜,僅2天時間就達到5億多人關注,3萬多人討論。

點贊前五的評論,不出意外的一邊倒:

作為一名『家有一年級新生的老母親』,我趕腳,我有一丟丟發言權,哈哈……

女兒的小學正式上課第一天,老師的要求之一是,自己抄作業……

作業如下:

說難,對學過寫字的孩子《即便是女兒這樣隻學會一點點筆畫的,雖然好幾個字也不認識》,照著葫蘆畫瓢倒也不是很難;但若說簡單,對於完全沒接觸過寫字的孩子,真的算不上簡單,怕是瓢都難畫出來。

▼這是我家女兒畫的瓢:

我也非常非常不贊成幼兒園小學化,但就像留言很高的一個呼聲所言:

如果政策真的想要實行,其實根源不在幼兒園,恐怕小學低年級的教育內容也要配合,不然就算幼兒園不教,就現在一年級的教學狀態,誰有勇氣讓娃裸奔?

法規的初心是好的,但是『揚『幼兒園這鍋湯』止沸』沒有用,想要真的落實,還是要『釜底抽『小學教育這捆薪』』!

女兒終於過完了學齡前,順利過渡到了小學,好些心得我都想跟大家分享,老朋友知道我不是雞娃型媽媽,但也沒勇氣讓她零基礎入學。

哪些有必要學,需要學到什麼程度,我陸續也會整理成系列跟大家分享,頭一篇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最後悔沒讓女兒多學的——認字。

關於要不要學齡前認字,一直有『兩派』之分。

支持派就是必須學:識字多的娃,開始就贏在起跑線上。

就說前面的抄作業問題,試問,如果娃不認字,不知道筆畫,是不是就隻剩下畫了?最關鍵的是,不是大家都畫,如果隻有你家娃在畫,不就成了老師口中的『個別孩子』,就問你著不著急?焦不焦慮?

反對派就是堅決不學:認為識字太功利!擔心識字會影響孩子的想象力,限制了孩子的思維以及創造的空間,上了小學自然都能學會,沒必要提前學,認為識字是洪水猛獸,學前堅決不能碰。

之前關於識字,我是個中立派,比較佛系:不支持、不反對。

但這段時間,說實話,我有點後悔之前沒多引導女兒多認些字。

倒不是說多功利的為了學習啊、搶跑啊,單從日常生活而言,多識些字總會方便很多。

女兒小學坐校車的孩子是不跟著班級隊伍出校門的,需要在學校內集合。

頭天校車老師說校內廣場邊上有個小房子,寫了體育用品四個大字,咱們在那集合。

好些媽媽就說,孩子不認字啊,老師發個圖片吧。

但是學校的房子長得都差不多,還是不好分辨,最後還是有聰明的家長形容,讓孩子找櫥窗裡有一堆球的那個房子。

類似的情況很多,比如一個年級十幾個班,孩子在『一年級八班』,首先這幾個字是不是需要認識?否則連自己的班級都找不到;

比如『男廁』『女廁』,大部分幼兒園的廁所都是男女混用的,老師通常是安排男孩女孩分開上,如果從來都不認識『男女』和『廁所』,上小學後是不是連上廁所都困難?

再比如,認站牌、認標志,校車放學有好幾輛,老師肯定是會管,但如果孩子能認識哪輛是自己要坐是不是更方便?起碼不會在老師忙亂時自己上錯車。

一年級之後,孩子就獨立了,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沒有大人時時陪在身邊,有了識字的技能傍身,真的特別便利。

另外,我覺得特別有用的還有一點,那就是讀繪本這件事。

頭幾年,我從不擔心女兒看繪本不識字的問題,至多3年級,常見字都能學會了,在這之前我一直給她親子共讀又何妨。

但兩個問題打斷了我的計劃,一來是弟弟出生了,之前每晚1個小時的睡前閱讀,顯得格外奢侈,我根本沒有如此大段的時間單獨陪伴一個孩子。

而女兒還沒完全實現自主閱讀,她的閱讀量就嚴重被影響了。

二來,親子閱讀對於年齡大一些的孩子來說,是一把雙刃劍,父母是給孩子讀了,但同時也限制了孩子的閱讀范圍,書都是我們選的,而我們一般隻按自己的喜好來。

自打女兒認了些字之後,我發現她更願意自己選書,而且讓我意外的是,很多書是我一直以為她不會喜歡的。

總之,如果孩子能實現閱讀自由,那就是給她的閱讀之路新開了一扇門,從此,百無禁忌。

所以說到底,識字肯定是有用的,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幫助。

盡管如此,學齡前識字,我的態度依然是中立的:

我不支持非常功利地認字,畢竟學習不止語文一科,而語文又不止識字這一小部分,整體來說,識字不過是學習長河中非常小的一塊;

但是也不支持堅決不識字,畢竟識字並不會影響孩子的想象力,尤其是4、5歲以後,而且,就算不是為學習,生活也是很必要的。

2

無論是堅決反對派還是超前學習派,關於識字都有不少誤區,今天我也一並幫大家梳理一下。

誤區一:現在不學,保護好,上小學才能更好地學

真相:孩子的識字敏感期千萬不要錯過

養娃這些年大家也都知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是有很多規律和敏感期的,比如嬰兒時期的三翻六坐八爬,比如4-12個月是口的敏感期,2歲是語言爆發期同時又很可怕,3-4歲進入『十萬個為什麼』……

你說不清他們為什麼會這樣,但這就是自然規律,如果把握住了,養娃將會事半功倍。

同樣,關於識字孩子也有敏感期。

官方的說法是,每個孩子都會出現識字敏感期:一般在4-5歲左右,你會發現孩子突然能關注到周圍的文字,對文字感興趣。

他會經常問你,

『這個字是什麼?』

『這本書封面寫的什麼?』

『我的名字怎麼寫?』

這就是開始教孩子識字的好時機,抓住這個階段教娃識字,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錯過,就要付出更多努力。

作為過來人,我還是建議大家,在合適的時機,可以做『識字』這件事,而不是持『堅決反對』的態度。

當孩子興致勃勃的向你發問時,不要不予理睬,甚至不耐煩『你現在還小,不需要認字,等大了一學就會了!』

說實話,這對孩子絕對不是一種保護,而是一種剝奪,也是違背孩子成長發展規律的。

當然了,孩子們識字敏感期的表現也各不相同,有些特別喜歡問,就像上邊那些問題;有些特別喜歡說,問了之後記住了還不斷地反過來給你講;還有一些喜歡畫,可能大人看不懂不理解,但他們自己卻能認出來,甚至說出來。

如果孩子沒有明顯表現,家長也不要急,畢竟孩子的發育、成長這件事個體差異真的是太大了。

如果5、6之後敏感期還沒來,也不要幹等,可以適當做些準備,比如拿書時指讀封面的標題引導孩子注意文字、將家中顯著或常用的物品上張貼相對文字、詞匯等,然後靜待敏感期到來。

誤區二:識字會限制孩子的思考和創造

真相:文字並不會破壞想象力,反而能增加

很多媽媽說,識字就是赤裸裸地告訴孩子這個是什麼、讀什麼,黑壓壓的一片字特別限制孩子的想象力。

我問一句,成年人讀的書通常一張圖都沒有,覺得壓抑了麼?畫面是不是會自動腦補?是不是一千個人心中又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現實是,文字完全沒有限制住成年人的想象力和思考范圍,孩子也是一樣,小時候需要色彩、圖片等視覺刺激這沒錯,但他們不需要一直如此。

拿選繪本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不支持超前教育。

但是,如果孩子都3歲+了,還隻能看機關書;6歲+了,還隻會看以圖為主的圖畫書。

這就屬於父母的養育方式沒有跟上孩子的閱讀能力。

再說直白點,就是你拖了娃的後腿。

回到識字觀點分歧的起點——『圖畫、色彩對於孩子想象力、創造力大有啟發。

識字後,孩子會隻關注繪本上的文字而忽略圖畫了』

那麼,教孩子認字,真的就會剝奪她的想象力嗎?

還是要看時間維度:

0-4歲之前的孩子,主要發展的是感知、情緒、情感方面;

4-5歲之後,才著重發展邏輯能力,而認字發展的正是邏輯能力。

為什麼需要明白這一點?

因為字和圖畫帶來的想象力是不同維度的,圖畫帶給我們的是形象、直觀的空間想象。

而語言文字,帶給我們的想象是能夠跨越時空、超越眼前的。

不是你看到這個東西,才能激發你的想象力,當你沒有看到一個東西的時候,也許更能激發你的想象。

文字和圖形是相輔相成的,在想象力方面沒有孰強孰弱之分。

所以,在孩子邏輯能力發展完善之前,引導想象力,應該以圖畫為主,但如果孩子能力到了,教孩子識字絕非是剝削想象力,反而是在創造想象力。

比如我給女兒講《神奇樹屋》:

傑克這一連串的動作,就算沒有一張圖,5、6歲的孩子也能豐富地想象出這個畫面。

北師大腦與認知科學院劉麗教授也說過:

『沒有任何研究說明,文字比圖畫缺乏想象力,圖畫帶給我們的是形象、直觀的空間想象,而文字帶來的想象,是超越時空、超越眼前的』

想象力不局限於哪種形式,而在於觀察和發散,只要不是過早識字、死記硬背、把識字當做任務等,識字就不會影響想象力,反之還能增加想象力。

誤區三:識字量越多越好,上了小學讀題讀書更輕松

真相:識字不是比賽,刷字量沒必要

識字雖好,但在學齡前,並不是越多越好。

很多超前學的家長把識字當成一種比賽,不僅要讓孩子認得對,還要認得多,三千五千甚至八千一萬!

我想說,您是打算讓孩子學齡前就把整個小學都學完嗎?

其實咱們真正的常用詞數量並沒有你想象中那麼多。

按《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識字量1600左右,就支撐起早期需要。

《也就是1-2年級的識字量》

識字量2000左右,可以達到獨立閱讀。

《也就是說正常3年級的孩子都能實現閱讀自由了。》

6年級畢業不過才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

所以啊,急啥呢?刷字量真的沒必要。

如果想要更順利的適應小學、方便生活,學齡前,有500-1000常見字的儲備,足以了。

誤區四:字多不壓身,認字多語文成績肯定好!

真相:不要為了識字而識字,識字能力≠語文成績。

這是我最想聊的一個誤區,很多人關心孩子識字,都把糾結點放在識字量上,認為認識的越多,閱讀能力越好。

不一定!

識字水平不能代表娃的閱讀水平,會識字但不會閱讀的娃非常常見。

有個朋友給我分享娃讀題的趣事,題目是醬嬸滴:

娃愣是念成了,『選-擇適-當的-聲母-填空』。

讀完一臉懵的問,媽媽,這題啥意思?

哈哈……事實上,我見過太多這樣『單看每一個字都認識,放在一起卻讀不懂一道題』的孩子了。

他們不會斷句、不會看標點,甚至不知道哪倆字是一個詞語。

原因就是很多人教孩子認字都是機械性的字卡、單字認,孩子隻是認識、會讀、但不能將字、音、物、生活聯系起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能學以致用。

識字隻是語文學習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更直白點說,識字隻是個工具,孩子們識字的主要目的是理解和閱讀。

所以,我非常反對讓孩子用字卡去記憶,就是卡片上單純隻有字的那種,完全就是死記硬背。

如果用卡片,也應該是把字放在詞組、句子、段落中去認,讓孩子理解。

可以邊認字邊認詞,邊讀字邊讀句子,這樣才能將認字和閱讀結合起來,才能逐漸從讀句子過渡到讀段落、讀章節甚至讀整本書。

3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閱讀能力比認字能力更重要,某種程度上說,『理解基礎上的讀錯』,甚至比『正確的讀對』更重要,因為不認識的字,早晚能認識,但閱讀能力卻不是靠刷識字量就能擁有的。

女兒最開始『正兒八經』認字讀繪本時,十個能錯一半,但我從不打斷並指出她讀錯了,此時家長需要做的很簡單,就是允許孩子試錯、嘗試,耐心幫助。

閱讀是個觀察、理解、想象、推理、判斷等復雜的心理過程,在孩子自主閱讀還不熟練時,選合適的書也很重要。

如果娃平日閱讀習慣保持的很好,那繪本閱讀中,穿插識字/閱讀訓練是比較理想的。

如果擔心正常的繪本識字分級不明確,想選擇更系統、專門的分級識字方式,那選書時可以按照這樣的順序來安排:圖大字少圖畫書——圖少字多橋梁書——插圖簡寫版——文字版。

▲圖大字少

▲橋梁書

當然,這並不是要讓大家在學齡前全部完成,它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

識字不是最終目的,識字+理解+閱讀的方式,才能真的為小學語文、為孩子自主閱讀打下最紮實的基礎。

來源:CC爸媽《cc-bama》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公益普及嬰幼兒科學養育、疾病、心理知識。

太多人指揮你如何養孩子,卻從沒人教你如何做父母,跟我們一起少走彎路吧。

原文標題《教育部擬立法: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內容!但你真的敢讓孩子『裸奔』上小學嗎?》轉載已獲授權。

編輯:王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