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以為孩子上了幼兒園就能松口氣了,可現實告訴我們三個字:不可能。
拋開入園前後的各種循循善誘,還要面臨接送孩子、孩子生病、陪孩子做手工等事宜,不過和擔心孩子受欺負相比,這些都不算什麼。
只要周末有機會,就會帶著小外甥和兒子一塊玩。
小外甥性格比較內向,但和我們相處得很好。
上一次接他出來玩明顯感覺他的情緒不太對,比平時更加少言寡語了,尤其不願意往人多的地方去。
到了加餐環節他才和我們吐露心聲,原來是在幼兒園被同學欺負了,他不敢哭也不敢還手不敢告訴老師,還囑咐我不要告訴媽媽,在這些負面情緒的積壓下,導致他現在很不願意上幼兒園。
回去後和姐姐私下商量,鑒於外甥沒有安全感,所以在找老師了解情況以及和對方家長處理妥當之後,才開始註重對外甥進行自我保護方面的教育。
不想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父母應教會孩子下面這3件事,越早越受益:
1、教孩子基本的社交用語
美國一項針對兒童情商發展的研究證實:在人群中更受歡迎的孩子,受欺負的概率比溝通能力不足、行為控制力弱的孩子要低60%。
幾乎對所有的孩子而言,幼兒園是他們接觸到的第一個大型社交圈子。
想和更多小朋友一塊玩耍或者快速融入集體生活,懂禮貌都是非常重要的,小朋友更願意靠近有禮貌的孩子。
大人教給孩子『對不起』、『謝謝』、『沒關系』、『不客氣』、『我可以加入你們嗎?』、『這個玩具有人想要和我一起玩嗎?』等禮貌用語的具體使用語境和方法,會讓孩子每進到一個新環境都遊刃有餘。
2、教孩子敢說『不』
進入幼兒園之前,相信媽媽都會教育孩子說『上學要跟同學搞好關系,不要欺負其他同學』,卻很少有人告訴孩子『你要保護好自己,不要隨便讓人欺負,被別人欺負要立即反抗』。
研究顯示,欺負人的發起者在選擇受害者時,並不完全有針對性。
衣服很難看、午飯不好聞都有可能成為他們攻擊受害者的理由。
重要的是隨後受害者的表現,如果表現出順從、哭鬧或者驚慌逃跑等對外界刺激敏感的行為,欺負者會得到很大的滿足,並開始喜歡不斷重復對這個對象進行『加害』。
換而言之,可以說當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他的第一反應,就決定了是否會被當成軟柿子。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權力的界限,比如不經自己同意,自己的東西不可以被別人拿走,不能打別人,也不能隨便被別人打,一旦別人侵犯了自己的權利,就要及時說『不』,指出對方哪裡做得不對並堅定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我不是好欺負的』。
3、教孩子如何尋求幫助
遇到喜歡欺負人的『壞小孩』,如果口頭警告不管用,當對方開始攻擊自己,一定要教孩子適度還手,在不占優勢的情況下,一定要及時撇開對方迅速離場,立即向身邊的老師或父母等成年人尋求幫助。
我們還要重復囑咐孩子:不管被誰欺負了,一定要讓爸爸媽媽知道。
有些孩子被欺負了卻一聲不吭,都是因為曾經受到過大人的責備,害怕被批評才什麼都不敢說。
所以無論孩子跟父母表露什麼委屈,我們都要帶著理解和安慰去聽孩子說什麼,鼓勵孩子把委屈、恐懼、擔憂等情緒表達出來,不要把什麼事情都憋在心裡。
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和媽媽在任何時候都是他可以信任和依靠的後盾,有什麼事情一定要及時和爸媽說。
各位朋友,你家孩子遇到過類似情況嗎?具體經過是什麼?家長是如何處理的?歡迎留言和更多人一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