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2-6歲幼兒建立規則感?《網路文章》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從小讓孩子知道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

讓這些規矩像一道穩固的圍欄般,守衛著孩子們一點點地走向自立,做更好的自己。

1

2-3歲,別和獨立期孩子硬碰硬

2歲以後,孩子進入了規則的敏感期,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幫孩子建立規則。

不過,孩子同時也進入到第一個獨立期,或者稱為叛逆期。

他們不喜歡被安排,而是更多地想感受和表現自己的能力——嘗試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即使做不好,也不要父母幫忙。

父母越阻止的事情,他會做得越得勁兒。

所以,在規則的執行中, 別跟孩子硬碰硬,換個思路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規則。

比如,孩子玩垃圾桶,父母看見後大聲呵斥:你不能這樣做,臟!這一反應就會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下次孩子想起來的時候,還會去玩垃圾桶,因為玩垃圾桶的樂趣又增加了一個:可以刺激爸媽。

其實, 當孩子在幹什麼『壞事』的時候,父母隻需要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就行了。

孩子很快就會忘掉自己剛剛在『鉆研』的東西,這就是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神奇之處。

溫馨提示

1、規則要清楚、具體,讓寶寶容易理解,讓他知道可以做什麼,而不隻是他不能做什麼。

2、多建立正面的規則,避免使用消極地責備、威脅和抱怨。

3、立規則的過程中,爸爸卷入,孩子的規則會建立得更好。

4、不要在孩子哭鬧的時候講規則,在他哭鬧的時候,聽不進任何話。

5、給孩子抉擇的時候,提出來的條件,一定是你做得到的,不能開空頭支票。

6、有時候,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建立規則更重要。

2

3-6歲,溫柔而堅定的制定規則

3歲以後,孩子開始從家庭走向幼兒園,接觸到了更多的規則,開始了最初的社會化過程。

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他們開始理解為什麼有這樣或那樣的規則,應該怎樣處理矛盾才能不被懲罰。

接觸到陌生的人或者環境的時候,他們會觀察和嘗試各種行為, 並通過了解行為的後果,來判定規則的邊界。

爸媽可能會覺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太淘氣了,總是要在父母的眼皮底下,故意做一些壞事。

其實,更多的時候,他們隻是想看看規則的邊界在哪裡。

所以,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情境下,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以及對同一種行為的反應應該是一致的,這樣才有助於強化適宜的行為, 抑制不適宜的行為,孩子才能逐漸將規則內化,形成自覺的、良好的社會性行為。

在堅持規則的過程中,還有一點非常重要, 那就是父母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失控,不要對孩子的行為反應過大,甚至是采取體罰等方式。

這都屬於負強化,最後隻會讓孩子發現,扔東西是可以引起媽媽的一系列反應。

別忘了,孩子在探索這個世界,父母也會是探索對象。

所以,制定規則的界限, 父母需要既溫柔又堅定。

這個階段,孩子仍然處於自我意識的建構過程中。

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孩子和同伴發生沖突的幾率會比較大,父母需要幫助寶寶建立最基本的社會化秩序。

溫馨提示

1、不能有粗野、粗俗的行為。

2、別人的東西不要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

3、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

4、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必須等待。

5、不可以打擾別人。

6、做錯事要道歉,並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在孩子在學會獨立走路的時候,父母就可以開始為孩子設立簡單的規則了。

但是因為孩子尚小,在規則建立時, 父母需要靈活應對,不要為了規則而規則,更不要對孩子『暴力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