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嬰兒對照料關系的推理。《網路文章》

文:陳小白

編輯:陳小白 & 小黑哥哥

作為社會性動物,人類需要與他人建立聯系,因此理解周圍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也就成為了人們的必修課之一。

以前我們就介紹過,人們在嬰兒期已經開始『點亮』社交技能, 6到10個月的嬰兒已經可以分清敵我,青睞助人者了 《點擊回顧→小嬰兒也分敵我善惡嗎?——談談樸素道德認知 》。

在那項研究中,包含了簡單的社會評價和推理過程:嬰兒自身對於助人者和妨礙者的偏好體現了他們對於助人行為和妨礙行為的社會評價;嬰兒對於『當事人』是否接近助人者/妨礙者的預期則需要對『當事人』和助人者/妨礙者的關系進行推理。

由於『當事人』與助人者/妨礙者直接進行了互動,要判斷他們的關系並不復雜。

但生活中,有時難以像這樣直接判斷兩個人的關系。

比如,昨天你看到一位男士把和你寶寶同班的小紅接走了,今天你看到來接小紅的是另一位女士,如果你和小紅一家還不熟,你可能會推測那名男士和這名女士是夫妻關系。

借助與第三方的關系,我們可以就兩個沒有在我們面前直接互動的個體產生一些推論。

科學家們對嬰兒會不會產生這種推論進行了考察。

這裡研究者關注的是嬰兒十分熟悉的 照料關系,簡單來說,就是想看看嬰兒知不知道『 一個媽養大的兩個寶寶關系親』以及『 照顧同一個寶寶的大人關系親』。

僅僅依靠一系列照料的事件,嬰兒到底能不能把握事件中人物的親疏關系呢?

一個媽養大的兩個寶寶關系親

針對這個推論,研究者找來了32名15到18個月的嬰兒。

實驗中,小被試會看到一組視頻。

五個『人物』在視頻開始時依次登場,其中兩個個頭大,位於畫面上方,三個個頭小,位於畫面下方。

接下來,兩個個頭小的『寶寶』依次下移,並閉上眼睛『睡覺』,但剩下的一個『寶寶』不知怎麼大哭了起來。

其中一個大個頭的照料者於是來到這個寶寶身邊,左右搖晃寶寶把他哄開心。

之後,另外兩個寶寶也依次發生了『 大哭-哄睡』的事件,並且這三個寶寶中的兩個是由一個照料者哄好的。

小被試要看兩遍這組視頻,然後進入測試階段。

熟悉階段的視頻

測試階段有兩個不同的視頻。

其中一個視頻中,由 同一個照料者哄睡的兩個寶寶相互靠近,一起轉圈圈跳舞。

在另一個視頻中,則是兩個由 不同照料者哄睡的寶寶在轉圈圈。

照料者在測試階段不再出現。

兩個視頻交替播放,各播放三遍。

測試階段的視頻

如果是大人看到了開始時的那組視頻,一定會將那兩個由同一個照料者哄睡的寶寶理解為 兄弟姐妹。

相比別人家的孩子,自然是自家的兄弟姐妹關系比較親,因此測試階段的第一種視頻看起來更加合理。

從小被試的反應來看,他們好像也這麼想。

比起看同一個照料者哄睡的寶寶轉圈圈,他們看不同照料者哄睡的寶寶轉圈圈的時間更長,似乎對此感到不可思議。

照顧同一個寶寶的大人關系親

另外16名15到18個月的嬰兒參加了這個實驗。

實驗開始時小被試也是看和上面類似的視頻。

不過這次,照料者有三個,寶寶隻有兩個。

三個照料者分別會去哄寶寶,並且其中兩個哄的是同一個寶寶。

測試時,其中一個視頻裡照顧同一個寶寶的照料者在一起轉圈圈跳舞,而另一個視頻裡,則是照顧不同寶寶的兩個照料者在一起轉圈圈。

熟悉階段和測試階段的視頻

這次,我們可以把測試階段的視頻分別理解為:媽媽和爸爸在跳舞 VS 媽媽和隔壁王叔叔在跳舞《゚д゚lll》

寶寶的反應跟你一樣, 他們看照顧不同寶寶的兩個照料者轉圈圈的時間比看照顧同一個寶寶的照料者轉圈圈的時間更長。

與『一個媽養大的兩個寶寶關系親』的推論相比,『照顧同一個寶寶的大人關系親』這一推論關注的是 大人之間的關系。

嬰兒能夠形成這兩類推論,表明他們在整個過程中不僅僅關注了和自己身份類似的『受照料者』,還會關心照料者,建立照料者之間可能的關系網絡。

雖然沒有直接見過兩個人的互動,但通過與第三方的關系,嬰兒也可以推測出他們可能的關系!不過,研究者還不清楚嬰兒到底是基於什麼進行判斷的——他們究竟有沒有理解照料背後可能包含的親緣關系呢?想要知道這一點,還要期待未來的研究為我們解答疑惑~

Spokes,A. C.,& Spelke,E. S. (2017). The cradle of social knowledge: Infants’ reasoning about caregiving and affiliation. Cognition ,159 ,102–116.

圖片來源:

image.baidu.com

本文為嬰幼兒心理公眾號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我們。

歡迎轉發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