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共情要避免暗示|《怎樣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連載4。《網路文章》

共情時需聚焦當下,而非過度煽情、誇張或一味使用公式化的共情語言。

新生入園季,小芭推送李躍兒老師的《怎樣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系列,本文是連載第四篇。

關於共情,其實不僅僅在孩子入園期,日常生活中隨時在發生,家長對孩子的恰當共情,也有助於孩子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

第一篇:

孩子入園,我心忐忑

避免

在對孩子傾聽和共情時要避免暗示,分清孩子的哭鬧是由於真的有焦慮或悲傷的情緒、還是已經養成了用哭來威脅媽媽的手段。

家長如果在處理孩子的不良情緒時使用的方式經常過於煽情或誇張,就會使他習慣於在非常細小的事件上故意尋找不快,以便引起媽媽的注意。

這時媽媽采用共情的方式,容易造成暗示,孩子的哭鬧本來是沒有目的,可是你的安慰話語使他尋找傷感因素,結果真的鬧起情緒來。

>>>> 案例分享

聰聰從小每次睡覺醒來都要大哭,他只要帶著哭腔喊一聲媽媽,家庭所有成員都會在第一時間用百米賽跑的速度跑到他的身邊。

後來,他解決任何問題都采用哭的方法。

媽媽看過書上說:如果孩子傷心的時候,應該這樣說——

我感覺到你很傷心。

這件事使你感覺到害怕。

那一定是很讓人生氣的……

這些都是書上介紹的共情時使用的語言。

方法本身是非常有效的,可是如果媽媽不能很好地分析孩子當下的狀況,抓住他哭鬧和傷心背後的原因,而是把方法當成教條,就會在孩子並不傷心時暗示出傷心,起到反效果。

《李躍兒芭學園老師和新入園的孩子-孩子剛入園時會把主要安撫他的老師當作離開媽媽之後的安全依戀對象》

聰聰的媽媽就是這樣。

聰聰從一歲多就這樣哭,現在四歲了,還是經常用哭泣解決問題

幾個月前,媽媽看了這本書後,學會了使用共情語言,於是一有機會就拿出來使用。

一天,我和中央電視臺去他家拍攝《七巧板》的育兒節目。

當時聰聰剛午睡醒來,正坐在床上大聲哭著,姥姥和媽媽都圍在他身邊。

電視臺的叔叔阿姨們在旁邊站了一會兒,和他熟悉了以後,就準備開始拍攝。

聰聰大哭著說要出去,媽媽將他抱在懷裡,坐在床上,說:『媽媽知道你很傷心』聰聰看了攝像師一眼,又靠在媽媽身上哭起來。

媽媽說:『聰聰害怕了是嗎,家裡來了這麼多人』聰聰又看了我們一眼,眼中馬上露出害怕的神情,將頭深深地埋在媽媽懷中,做出非常恐懼的樣子。

媽媽趕緊說:『聰聰不怕,他們是來拍攝的叔叔阿姨,媽媽知道聰聰很害怕』這時再看聰聰,他趴在媽媽的肩上,連頭都不敢抬了。

沒辦法,攝制組的人員隻好暫時離開他家到院子裡去。

過了一會兒,聰聰下樓騎滑板車,扭頭看到我們,像見到最恐怖的東西一樣,發瘋似地朝媽媽的懷中撲去。

他真的害怕了。

回去的時候,我在電梯裡讓他看了一下我脖子上掛的項鏈,和他討論了一下項鏈上面漂亮的小珠子,他的情緒開始平靜下來。

進了屋,聰聰開始在攝制組的面前又跳又唱,滿屋子又跳又笑。

這說明,他剛才的害怕情緒很可能是媽媽暗示出來的,而不是真的害怕。

成人也會有這樣的經驗,當有人提示我們周圍某項事物很可怕的時候,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在上面尋找可怕的因素。

所以,在還沒有搞清孩子的狀況時,不要一味使用公式化的共情語言,這時,語言就容易成為暗示。

孩子在入園期,情緒可能會波動得比較厲害。

孩子一般不會無緣無故地哭起來,也不能條理清楚地告訴你他今天在幼兒園過得很不舒服,幼兒園哪裡讓他感到不適應,當他想上衛生間的時候不知該找哪個老師……今天有很多很多的傷心事,所以現在回到家裡想哭一會兒。

孩子還沒有這樣的表達能力,無法找出自己情緒不好的原因,並用恰當的方式陳述。

如果他沒有在幼兒園發泄,那麼就會在回到家以後,因為當下一件不快的事將所有的情緒發泄出去。

家長了解這一點,就沒有必要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現在覺得這個餅幹不是圓的,是因為你在幼兒園積壓下來的不良情緒在作怪,並不是真的因為餅幹不圓』

孩子還沒有能力將不同因素綜合在一起,判斷出自己的情緒結果。

所以家長針對當下的情況處理情緒就可以了。

>>>>案例分享

入園期的小雨也屬於經常在家鬧情緒的孩子。

一天,爺爺洗完桃子遞給她時,不小心將桃子掉到了地上。

小雨馬上躺到地上開始打滾,顯得痛苦不堪。

爺爺將她抱起來,她不斷地用拳頭捶打爺爺,一遍一遍地說:『給我洗——給我洗——』。

爺爺按她的要求洗了三遍,她還是說同一句話:『給我洗,給我洗!』

實際上,孩子並不是要求爺爺給她洗桃子,而是用『給我洗』這三個字發泄情緒

這時,爺爺可以蹲下來平靜地看著她,等她發完脾氣,把她抱在懷裡安撫一下,並說:『桃子掉到地上,你很生氣,現在我們一起去洗桃子吧』孩子和大人一起去做事,在洗桃子的時候,被洗桃子的工作吸引,不良情緒就化解了。

工作會使孩子的情緒恢復,所以在孩子發完脾氣後,可以引領孩子做事情。

就像下面視頻中這樣:

視頻裡紮兩個小揪揪的小女孩,是李躍兒芭學園今年秋季新學期剛入園的孩子。

在這樣專註地給珠子分類《這就是兒童的工作》時,孩子就忘記了離開媽媽的傷心,而且老師在安撫她的時候教給她用紙擦鼻涕,孩子在工作的過程中已經可以自己擦了。

她的工作吸引來一個比她大一些的小男孩,兩個人一起給珠子分類。

● 題圖來自繪本《湯姆上幼兒園》。

延展閱讀,點下方標題可看:

李躍兒芭學園目前在北京有幼兒園園區和小學校區,咨詢及報名可以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