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儷兒子哭上熱搜,千萬別被她的『模范育兒』騙了!。《網路文章》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前幾天,演員孫儷分享了她的育兒煩惱。

起因是兒子有一天突然跟她哭訴不想做哥哥了,孫儷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特意找時間跟等等談了這件事。

這才知道,原來除了爸爸媽媽,其他的人都覺得他應該讓著妹妹,這讓他覺得很不公平。

面對兒子的傾訴,孫儷堅定地告訴他:

我非常理解你,以後你有什麼委屈可以告訴我;

不用特別在意別人的評價,你要相信自己,做你自己;

大人說得不一定對,小孩也可以闡釋自己的想法。

得到媽媽的理解與認同,孩子的委屈一掃而空,甚至主動為沒控制好情緒道歉。

不得不說,孫儷育兒還真有一套。

把孩子當成獨立個體,認真對待孩子的傾訴,理解並尊重孩子的感受。

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沒有讓哥哥和妹妹有任何不被愛或者偏心的感受。

相信二胎或者多胎家庭都深有體會:很多時候,想要讓兩個孩子都滿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兩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位媽媽的求助,內容是這樣的:

簡單概括一下:

1、這位媽媽有兩個女兒,大女兒住校,小女兒在家。

平時跟小女兒接觸多,而且跟小女兒比較要好。

2、最近搬家,需要分配三個臥室。

其中主臥歸夫妻兩個,但是另外兩個臥室大小並不相同。

這時媽媽自作主張,以按年齡分配的客觀理由,把稍大的房間分給了大女兒。

3、小女兒對此很不滿,幾次控訴媽媽偏心,無效。

4、小女兒趁姐姐不在家,毀了姐姐的房間,砸碎了玩具、砸爛窗戶、剪壞衣服、撕壞書本……

5、媽媽認為自己從不偏心,不明白為什麼小女兒會這樣做,因此而求助。

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這位媽媽在教育上踩了不少雷區,我覺得還是值得拿出來好好討論的。

雷區一偏心而不自知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其實看完整個過程,相信很多人都能看出來,這位媽媽的首要問題是:偏心而不自知。

這也是很多父母的普遍問題。

大人眼中的不偏心或者公平,往往是自認為的公平。

在孩子眼裡或在外人看來,並非如此。

這位媽媽,一直在說,小女兒如何如何。

似乎從來沒有顧及大女兒的感受。

然而大女兒才是受害者,因為父母的決定,和妹妹的鬧劇,自己的房間、衣服、書本被毀,而媽媽隻在關心小女兒為何這麼生氣。

小女兒呢,認為好東西都該屬於我,這是認知問題;只要我鬧,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邏輯也有問題

一次矛盾爆發,背後都是無數次的情緒累積。

小女兒的認知偏差不是一兩天就能形成。

字裡行間,我們都能感受到,由於大女兒並非天天在身邊,她給小女兒的愛也更多一些,隻是她自己沒意識到。

前幾天,一位母親在網上分享了自己『公平』的愛:冰箱裡隻有七隻蝦,五隻給兒子做面條,剩下兩隻剁碎給女兒包餃子。

她很自豪地說『我的愛不大,但盡量平均分』。

話說得確實沒錯,但是否真正做到了,孩子才有最大的發言權。

有研究表明:7成的父母會對某個孩子特別偏愛。

當不被偏愛的孩子說出真相、為自己爭取利益,這些父母會覺得孩子無理取鬧,孩子也很難得到想要的公平。

我知道,在多胎家庭中父母精力有限,難以做到絕對公平。

但意識到這一點,並努力改善它,就是好的開始。

雷區二

不把孩子當成獨立個體

很多人認為,小女兒得不到大房間就毀掉,又狠又壞。

我倒是覺得不必有這麼大的惡意,說到底她是一個被慣壞了的孩子。

雖然方式極端,但是對「情緒腦」發育不完善的孩子來說,理性本就是稀缺品。

她瘋狂毀壞姐姐的東西,實際上她隻不過是想讓媽媽關注自己。

試想一下,一個在寵愛中長大的孩子,有一天,媽媽自作主張把好房間給了姐姐。

在孩子眼裡,那個圍著自己轉的世界坍塌了。

她試圖跟媽媽溝通,也沒有成功,隻能破壞房間表達不滿,告訴媽媽『我真的很生氣』。

當然,也希望這位媽媽能靜下心來想一想,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是沒有把大房間分給小女兒嗎?

我覺得不是。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她是忽視了孩子的獨立人格。

正常情況下,涉及孩子間的利益分配,就要先考慮孩子的意見,顯然她沒有做到這一點。

作家周國平說: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尊重孩子。

把孩子看作一個靈魂,一個有自己獨立人格的個體。

這件事現在發展到這個地步,如果我是這位媽媽,我可能會這樣補救《如果你有更好的方式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1、安撫小女兒,認真傾聽心聲,讓小女兒的情緒平靜下來。

2、大女兒的私人物品被毀壞,有必要對大女兒進行心理疏導,然後進行相應的物質補償,讓大女兒的損失降到最低。

3、拿出新方案,努力做到兩個房間對孩子的吸引力相等,讓孩子自主選擇房間——雖然房間的大小和采光不容易被改變,但可以增加房間的附加價值

比如說,把面積小的房間裝修得更精致,讓孩子選:是想要更大的房間還是想要更漂亮的房間?

因為每個房間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無論孩子選擇哪個房間,這個房間都有讓孩子值得驕傲的優點。

再或者,讓孩子輪換住更大的房間。

總之,只要考慮到了兩個孩子的感受,事情也就解決了一半。

很多父母都沒有把孩子當成獨立個體的意識,他們常說『他還小,能懂什麼?

教育家科紮克曾說過:『世上沒有小孩,他們都是人』。

有段時間,我陪兒子上早教課,我會一直關注他,生怕出什麼亂子。

但我越是盯著兒子,他越不專心。

後來我躲在一旁,偷偷關注。

我發現,沒我陪著,他反而更積極活潑,跟老師互動也更自信。

我開始反思,以前我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常常無意識地把孩子私有化——孩子的思想要服從我,孩子的行為要符合我的預期……

經過這件事情我明白,高質量的愛,一定是以尊重為條件。

我要給孩子我的愛,而不是我的決策、監視、制約。

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張,如果父母能給予相應的尊重,相信很多親子難題會迎刃而解。

雷區三:

用自以為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

不論是這位媽媽偏心不自知,還是不把孩子當獨立的個體,歸根結底都是在用自以為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

這樣的父母,我身邊就有。

前段時間,我親戚的一個孩子患上重度抑鬱。

這個孩子很優秀,高考以超過一本線差不多一百分的成績考入一所頂尖985院校。

他覺得自己不是做科研那塊料,想著畢業後直接參加工作,卻被父母以斷絕親子關系相威脅,逼迫他考研究生。

連續兩次失利後,他把自己關在家裡閉門不出,聽說現在和家人鬧得很僵。

在我印象裡,他一直是個很有想法的人,當初說起畢業後的工作規劃也是侃侃而談,意氣風發。

如今這般光景,我一點都不意外。

從小到大他都在嚴苛的規矩中活著,不被允許有自我意識。

他父母的口頭禪永遠都是:

我們就是這麼過來的。

你就聽我的,我還會害你嗎?

你現在還小,等你長大就明白了:我都是為你好

……

父母自以為是的愛,是怎麼毀掉孩子的?

一位網友說:

小時候我不想參加飯席,被爸爸毆打了一頓拖著去了。

上初中我近視後想配個眼鏡,爸爸果斷拒絕,說小孩子怎麼會近視。

我在尖子班成績很好,有一次沒考進前十,父母不問緣由就打罵,從此我產生了厭學心理。

我想買一本老師推薦的文學名著看,爸爸覺得課外書對考試沒用,不給我買。

……

從小到大,忍受著父親自以為是的教育,他從來沒感受到一絲一毫的愛。

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長大,他產生了變態扭曲的心理,甚至他詛咒父親孤獨地死去。

一個優秀的孩子變成這樣,讓人唏噓。

自以為是的愛,真的會毀掉孩子。

有讀者留言說,她整天不讓孩子玩這個、碰那個,隻讓孩子在家裡看書,導致孩子現在缺乏社交能力,人也越來越宅。

她說,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很多樂趣,以後要努力把孩子的精彩還給她,畢竟那是孩子自己的人生。

她讓我很感動,作為家長能放下權威主動反思,實屬難得。

大人的世界很忙碌,忙碌到沒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很多家長擅長從自己角度為孩子制定規則、目標、和人生規劃。

『教育方式,決定了父母之愛,可能是一座花園,也可能是一間牢獄』。

比起在孩子身上傾註多少心血,更可貴的是我們能否摒棄家長身份帶來的偏見和自以為是,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表達愛。

適當的愛,一定包含著家長的自我調整、改變。

歡迎點【贊】和【在看】分享給更多人——適當放下偏見,用愛滋養孩子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