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老師疑惑:『雙胞胎沒和別人打過架,就倆兄弟總會爭吵』。《網路文章》

家裡有孩子開始上幼兒園的父母一定明白,最害怕的是接到老師的電話。

老師隻有急事才會打電話,而且一般是壞消息。

自從我家雙胞胎上幼兒園小班開始,看到班主任來電,我經常很緊張,卻不得不立馬接聽,害怕是孩子病了,尿濕了,受傷了,與人打架了。

但除了邀請我加入家委會外的兩通電話,另外兩通電話都說了同一件事情:雙胞胎打架了。

老師覺得很奇怪,我家雙胞胎兄弟基本沒有什麼攻擊性,不會與別人有大的爭執,但倆兄弟打起來絲毫不留餘地,需要幾個老師扯散開。

我為此也很焦慮,很奇怪,試圖從周圍親友身上、從育兒書籍裡找到答案。

相信家裡有多個孩子的爸媽,每天或者每周也同樣需要花費一定時間拉開兩個爭吵的孩子,但這一切,其實很正常,也有著應對措施。

1

幼兒園老師:『雙胞胎開始吵架,後來打起來了,家長最好和他倆談談』

幼兒園小班時,班主任來電邀我加入家委會,順便和我談了談兩個孩子。

她說有天下午的點心時間,倆兄弟在吵架,越吵越兇,她有點好奇會吵成什麼樣子,讓其他老師也先別管。

然後,哥哥先動手了。

老師就一個拖一個,扯開了他們。

我知道這場『打鬥』,每晚睡前的聊天時間,孩子會與我分享白天的故事。

我告訴老師:他倆都想坐在一個女孩身邊,哥哥覺得他平時就是這樣坐的,弟弟覺得凳子是他抽的,就吵架打架了。

這場搶凳子風波,還可以哈哈一笑一筆帶過。

但到了中班,倆兄弟下手就狠多了。

一天,班主任先給我發了張孩子的照片,再打來了電話,告訴我:哥哥在滑滑梯上撞了頭,已經帶去校醫那裡做了冰敷,回家可以塗點什麼什麼藥,但還會有點青腫。

她問了下,是弟弟想先過那條路,兩兄弟爭搶的時候,哥哥撞上了旁邊的柱子。

老師含蓄地向我表示,他倆最近在幼兒園爭吵、打鬥有點多,家長可以和他們好好談談了。

我也明白幼兒園老師要照顧這麼多孩子不易,連連表示會好好教育他倆的。

老師也感到奇怪,他們很少與其他孩子有大的爭執,但倆兄弟打架真的能下狠手。

我隻能尷尬地笑了笑。

我也奇怪,從能走路起,不管和同齡還是大點或小點孩子玩耍時,他倆基本禮讓或者原地被別人搶走手中的玩具更多,而且也不會傷心、難過、生氣,隻會再找其他的東西玩。

但倆兄弟慢慢長大,尤其到了4歲這年,打鬧真的有點多,甚至太狠了。

有次在家裡,哥哥用指甲把弟弟的額頭抓出了幾道血痕。

上幼兒園時,每個老師都會問弟弟:『這是怎麼弄的?

』估計怕是幼兒園弄傷的,得免責或及時告訴家長。

聽到弟弟說『是哥哥弄傷的』之後,每個老師都會哈哈大笑。

弟弟回來向我描述這場面,還問我:『為什麼每個老師都會笑呢?

』我看著他倆搖了搖頭。

2

調查數據:很多孩子隻與自己兄弟姐妹打過架

我也一直被老師的問題所困擾:『為什麼親兄弟打得這麼兇,到外面卻是彬彬有禮』。

我一本本書翻看著,直到翻開了《你的N歲孩子套裝》。

默裡·施特勞斯和他的同僚們,在20世紀70年代,對兩千多組美國家庭,做了一項針對暴力行為的綜合調查。

調查數據顯示:62%的高三學生在該年度跟自己的兄弟姐妹打過架,但是同期內跟別人打過架的人卻『隻有』35%。

也就是說,很不幸的是,兄弟姐妹間的打鬥會一直延續到青春期後期,並且很多孩子隻與自己的兄弟姐妹打過架。

默裡·施特勞斯在報告中寫道:『父母對孩子打架的反應,針對孩子的不同而不同。

自己的孩子打了別人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打了自己的孩子,這是兩回事。

如果別人的孩子打了自己的孩子,父母會大聲喝止;假如那孩子繼續狠狠打下去,則很可能被告上法庭。

然而,在自己家裡,父母卻多少年來一直容許兄弟姐妹之間的打鬥』

所以,我們明白兄弟姐妹間的打鬥,在很多家庭都會發生。

一定程度上來說,因為父母的『縱容』,孩子也完全明白這點。

比如我家弟弟如果是被其他孩子在額頭上抓出幾道血痕,我很可能找到對方家長。

但因為是親哥哥幹的,我會懲罰哥哥,會讓哥哥道歉,哥哥並不會因為這些處置而感到畏懼、害怕。

從小到大,我隻和我的表妹幹過架。

我和她都是獨生子女,我們相差一歲半,我們會在每個周末一起滑旱冰、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用大人的圍巾扮演《新白娘子傳奇》裡的場景,但也會抱在一起打架,直到她跑開去找大人告狀,或者大人發現並扯開我們。

那時的我,會告訴要好的同學:『我的表妹太討厭了,她打不過我,總愛找大人告狀』

但不妨礙現在我們相互的關心、惦記,我給她的孩子買書、買玩具,她給我的孩子準備新衣服、新毯子《哪怕我們隻是年三十在她家待一個下午》。

孩子間的『競爭』很正常,重點是父母如何來處理。

3

處理好孩子間的爭鬥,關鍵是父母要找到『平衡點』

第一,理解孩子之間打架很正常。

孩子們尖叫、吵鬧很可怕,可能還會互相詛咒:『我再也不和你玩了』,『你不是我的好朋友了』,『我把你開除在我的好朋友之列了』,然後下一秒又能融洽的相處,這種出爾反爾的事情時有發生。

春節給兩個侄兒各買了一個玩具,他倆相差1歲,都喜歡其中一個玩具,都在搶。

我聽到其中一個說:『你如果不給我玩,待會就不準你喝好喝的果汁了!』

另一個回答:『那好吧,讓你玩一下子,隻能玩一下子啊!』

我在一邊聽著忍不住偷笑,多像我家打鬧的場景。

而孩子們賭咒發誓的狠話,最過分的話是怎麼說的,完全取決於父母平時的教育。

第二,找到孩子容易爭吵的時間或情境,盡量避免。

想一想,孩子們最愛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吵架,如果可以,盡量避免這樣的情況。

我家哥哥非常維護既有的秩序。

比如吃飯的餐凳,兩兄弟都想用其中一張,我就在這張餐凳子上貼上他們的名字貼。

每餐換一個人的名字貼,換一個人使用這張餐凳。

有時候我會忘記更換名字貼,弟弟會記得上一餐是誰使用過這張餐凳,但哥哥就執著地隻認名字貼。

這時候我會說服弟弟『享用』兩次這張餐凳。

第三,孩子們發生爭吵時,先『靜觀其變』。

孩子要學會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當大人參與或偏向某一方,都會讓另一個孩子感覺被背叛了。

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從小在社交鍛煉上,確實比獨生子女會多一些。

第四,可能的話,把孩子們分開。

孩子之間的爭鬥,盡量讓孩子自己解決。

但是孩子畢竟不太知道輕重,動手太重或者傷及臉部、頭部或者要害時,需要立刻制止。

第五,給每個孩子留下單獨相處的時間。

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哪怕長得一模一樣的同卵雙胞胎,他們都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

父母要找到平衡孩子們關系的點很不容易,但增加一點與每個孩子獨處的時間,你或許會發現:原來他們爭執的是多麼微小的一件事,原來他們隻是還不懂得如何去解決對大人來說不費力的一件事,原來並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糟糕。

結語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小天使,來到人間帶著使命。

家庭中的每一個小天使又是那麼的獨一無二,請抱抱每一個小天使,他們都很可愛。

他們會如我們的父母與他們的兄弟姐妹,我們自己與我們的兄弟姐妹一樣,打打鬧鬧長大,相親相愛,回憶一段共同的過往。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