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育兒觀揭露真相:原來學渣才是來報恩的。《網路文章》

最近,我一直在追央視推薦的熱播劇《人世間》,由於太有共鳴,經常哭得鼻涕一把淚一把,紙巾不知道用了多少。

難得有這樣一部劇,演技和劇情都在線,讓人舍不得快進。

這部劇改編自作家梁曉聲的同名小說,主要是講述了周志剛這一家子的生活,還有他們身邊的鄰居。

那種真實感、人情冷暖,想必和我一樣的80、90後,會有很深刻的共鳴。

先用幾句話,給大家簡單介紹下劇情:

在北方城市的貧民窟『光字片』裡,生活著周家五口人:分別是周志剛夫婦,大兒子周秉義,二女兒周蓉,小兒子周秉昆。

周志剛是建築工人,常年在外辛苦勞作,薪水微薄,他不想讓三個孩子再重復自己的命運,常常叮囑他們好好讀書。

大兒子周秉義下放去了兵團,後來在兵團考上了大學,並娶了省長的女兒。

老二周蓉下放去了貴州當老師,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也考上了大學,嫁給了北京著名的詩人。

在那個年代,能考上大學,是非常難得的,所以周家的老大和老二是周家父母的驕傲。

相比之下,作為家裡的『老疙瘩』周秉昆,顯得格外平凡:

他從小就對學習提不起興趣,成績平平;長大之後,先是在木材廠當工人,後來,又找關系去了醬油廠當出渣工人,再後來,又在飯店裡忙活,都是一些沒那麼『有出息』的活。

他有點自卑,就連父母也覺得他不爭氣,遠遠不如哥哥和姐姐優秀,當著普通的工人,做著簡單的活,過著平凡的日子,就連性格也是憨厚木訥的。

所以,一開始在劇裡,媽媽會把肉留著,說要等女兒周蓉回來吃;爸爸呢,更是看不上他,覺得他是家裡最沒有出息的那個孩子。

但是隨著劇情的發展,大家發現,恰恰是周秉昆這個家裡『最沒出息』的孩子,活成了家庭的頂梁柱。

周家媽媽因聽說女兒和女婿在回老家的路上出事,一急之下,暈了過去,醒來成了『植物人』,一躺就是兩年。

這段時間裡,周秉昆白天在工廠上班,晚上回家還要照顧母親:按摩、擦洗身子、和母親聊天……幾年如一日;

同時還要照顧姐姐寄養在老家的外甥女玥玥,她隻有兩歲,正是需要大人事事費心的年紀。

一手是昏睡的母親,

一手是懵懂的外甥女,周秉昆的日子過得很艱難。

可所有的苦和累,他都一個人扛了下來。

給父親、哥哥和姐姐寫信的時候,都隻是報喜不報憂。

他考慮的不是的己,而是想著距離那麼遠,知道了也不能怎麼樣,應該讓家裡其他人可以放心地去工作和學習。

雖然周家爸爸的心裡,認為『惟有讀書高』,不管周秉昆如何孝順和努力,他都嫌棄這個小兒子的平凡。

他曾經指著小兒子的鼻子說:『讓你考大學,你考得上嗎?

可是,周家的兩個大學生,之所以能考上大學,周家之所以能經得住一次又一次的折騰,都是因為有周秉昆的負重前行啊。

後來,他在飯店上班,賺了錢,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讓父母過上了好日子,讓外甥女玥玥有了自己的房間;反觀一直被視為『最優秀』的周秉義和周蓉,除了在自己的事業上,一升再升,為那個家,他們做的真的是太少了再升秉昆讓爹媽安享晚做的做的了大哥做的義的顧慮,幫姐姐養孩子。

他這個平做的人,是家裡是幸福之源,他是來報恩的。

這是我在看《人世間》時最感慨的一點,因為類似的情形,也時時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上演著。

就連我們家也不例外。

打小我也是父母眼中那個優秀的孩子,承載他們的期望,考上了大學,定居在城市,一直是他們眼中的驕傲。

而我弟弟,成績一般,高考失利後,一直在老家工作、生活。

爸媽逢人就誇我這個女兒,去城裡生活了,出息了,眉眼之中,都是得意;而提及弟弟,話裡話外都是嫌棄,說他不好好讀書,現在隻能幹力氣活,丟人現眼。

因離得遠,父母對我很是牽掛,打電話也都是滿滿的疼愛和不放心,我有了孩子,他們爭著來給我帶孩子,說我上班忙班忙要人搭把手。

可弟弟也靠著努力,在老家鎮上買了房子,他們卻並不高興,說又不是城裡的房子,值不了幾個錢,沒什麼可炫耀的。

直到前兩年,我爸生病住院,我因工作太忙,中間隻回去過一趟,平時的大小事情,基本上都是我弟一個人在忙。

再後來爸爸因病去世,家裡的事也都是他在張羅,而我除了在經濟上多出一點之外,再也幫不上什麼。

媽媽現在跟著我弟一起生活,平時有個頭疼腦熱的,都是弟弟帶去醫院。

我媽終於回過味來了,孩子平凡也有平凡的好處,因為能力所限,他們沒辦法飛得太遠,但也因為如此,反而是可以依靠的那個。

就像在《人世間》裡,周家媽媽後來感慨地說:『媽一直覺得,你比你哥你姐強。

你哥你姐六九年離開家後,媽是真的覺得他們走了。

你在家,媽心裡就踏實』

作為一個二胎媽媽,我從《人世間》和周秉昆身上,從我自己的事例裡,感受到了一個道理:每個孩子都自己的天賦和命運,奮力托舉很重要,含笑接納更重要。

這樣的接納,分為兩層:第一層,接納自己的焦慮。

作為父母,我們『望子成龍』是再自然不過的心理,就像周爸爸一樣,希望孩子實現階層跨越,不再像我們活得這麼辛苦,能夠對人生有更多的自主權。

所以我們會給孩子報興趣班,期望他們每一門的成績優秀,為此花再多的時間和精力都不在意。

我們希望自己的奮力托舉,能帶給孩子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這很正常。

第二層,接納孩子的平凡。

身邊很多媽媽都說,在經過幾年的折騰後,終於不得不承認:我的孩子,就是一個普通人。

在被雞的過程中,娃不是不努力,不是不想讓父母滿意,而是他們盡力了,也隻能做到這個程度。

這個時候,不如放寬心,想想養娃的初心:只要健康、快樂,一家人能時時在一起,那麼做個普通人又有什麼不好呢?

更何況,如果我們不用社會的尺子去衡量,就會發現,每個娃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都是獨一無二的。

也許到了遙遠的將來,遙遠到我們已不再糾結娃是學霸還是學渣時,我們最渴望的事,反而是:

孩子每周能回家,進門先叫一聲媽。

-馬鈴薯媽的往期好文-

·因為大意,外甥女住院了4天,同事的娃也中招了……·同事咳嗽半年才好,我希望不要再有『善意的殺人者』·德國醫生對我說:『讓孩子早發現,早治療……』

你好,我是李點點,5歲女兒番茄、9歲兒子馬鈴薯的麻麻,擅長用漫畫和文字記錄二胎雞飛狗跳的日常,分享硬核學習資源和可信賴、有深度的育兒幹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