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眼中,嬰兒的每一個動作都顯得嬌憨可愛,呆萌呆萌,但是很多父母並不知道,嬰兒的每一個動作都不是無意義的,相反有著深刻的含義。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父母們會帶著嬰兒去上早教,給孩子買早教卡片,早教機,卻恰恰因為不知道孩子的學習機制,而耽誤了嬰兒最佳的學習時機。
要知道,嬰兒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在學習,在18個月之前,嬰兒學習的方式就靠一個動作——重復。
重復是嬰兒探索這個世界的初始動作
在成人看來,孩子的每一次重復動作似乎完全相同,但是對於孩子來說,每一次的重復都是不一樣的。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說過:嬰兒不斷重復自己喜歡的動作的過程,就是孩子智力發展的基石。
嬰兒的重復探索分為三個階段。
階段一,0-3個月。
這個階段,嬰兒主要探索的是自己的身體。
我們最常看到的就是孩子在吃手,吃得特別的香,特別的專註。
很多父母不理解孩子為什麼吃手,會認為是孩子餓了,緊張了,無聊了,卻從來不知道,看似每天都在吃手,卻每次都不一樣。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孩子最早開始吃手屬於無意識,有了第一次,第二次孩子會嘗試著把拳頭塞進嘴巴裡,第一次是無意識,第二次就是探索。
接著會不同角度地去吃,開始是大拇指,食指。
對嬰兒來說,這個探索過程中,他們會發現身體是如何操控的,比如如何把手精準地送進嘴巴裡。
這是在無數次的重復之後,才讓嬰兒發現,正確的路徑。
因為這個階段,孩子的探索和重復是以五官感受和自身為基點,所以也被皮亞傑稱為『初級循環反應』。
階段二,4-10個月
這個階段,嬰兒開始嘗試對自己身體以外的環境進行探索。
皮亞傑稱這一階段為『次級循環反應』。
比如,嬰兒無意中踢了一下腿,卻看到掛在嬰兒床圍欄上的搖鈴發出了清脆的聲音。
他不停地去踢腿,就會發現床頭的搖鈴一直在動。
孩子很聰明,他立刻就知道搖鈴的聲音是和自己的踢腿有關的。
為了證實自己的想法,嬰兒會不斷地去踢腿,他還會控制踢腿的節奏甚至時間。
當我們看到孩子在重復的不過是踢腿的動作,對於孩子來說,他已經開始在嘗試,不同的力度和方式,隻是這種細微的變化,用成人的眼光幾乎很難看到。
當孩子不斷去進行重復的時候,其實就是孩子在探索,如果父母不懂,往往會好心辦壞事。
比如10個月大的孩子,總是試圖從地墊上向沙發上爬,他不斷地變換著姿勢,進行嘗試。
結果成人看到孩子的動作,順手就把孩子抱上了沙發上,無形之中,迅速地扼殺了孩子的學習機會。
階段三,10-18個月
這個階段,被稱為三級循環反應。
嬰兒會不斷重復做一件事,來操縱外部環境。
這個階段會讓家長十分頭疼,甚至是惱火。
因為在很多家長眼裡,孩子的這些行為簡直是破壞分子,有意而為之。
比如,孩子會從餐椅上往地上扔勺子。
孩子會換著姿勢,換著角度去扔。
成人看來孩子在重復相同的行為,卻不知道嬰兒正是在重復中創造新變化。
如果把孩子比作是科學家,這一次次地扔就是孩子在做實驗,每一次實驗的差距都是十分細微的。
比如用力扔出去勺子的著地方式,輕輕的扔出去勺子會有哪些變化,往左扔,往右扔,通過重復的動作,進行動作的評估,最後孩子發現這些動作的模式——隻下不上。
是不是很神奇,孩子的行為像極了在做科學實驗的科學家,他們求證真理是通過一次次的實驗得到的,並不是由父母們告知的。
所以說,孩子看似沒有任何規律的行為,都是有著重要意義的,作為父母,養育孩子要用對方法。
父母需要怎樣做?
學會觀察
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有意義的,嬰兒並不知道對錯,孩子所有的行為都是圍繞著探索。
面對孩子頻繁的重復行為,父母要學會用心去觀察,隻有用心觀察之後,才能發現孩子的這些重復的行為背後的細微變化。
父母可以這樣做:
每天抽出固定時間陪伴在孩子身邊,來仔細觀察;
寫成長日記,來進行記錄;
學會正確地幫助孩子
父母如何正確幫助孩子成長?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了『腳手架父母』的概念。
簡而言之就是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幫助。
孩子喜歡從椅子上扔勺子,父母的正確幫助是不去打擾他;孩子想要爬上沙發,父母的幫助是可以在沙發上放上孩子喜歡的玩具,用玩具去吸引孩子。
總之,父母千萬不要幫倒忙,一種就是批評孩子,另一種就是幫孩子完成任務。
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探索環境
給孩子看閃卡,帶孩子去上早教課,這些所謂的早教反而限制了孩子的自由。
真正的幫助孩子開發智力,父母隻需要幫助孩子準備豐富的探索環境就可以,不要限制孩子的自由,做好安全,孩子自然會在重復環境中創新。
孩子學習的方式就是重復地探索,想要幫助孩子開發智商潛力,用對方法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