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放假過年回家的火車上,遇到了有愛的一家,一個大概四歲的小女孩乖巧懂事,一路上跟媽媽問了很多問題,從問火車站點的英文名稱,到花木蘭的故事,媽媽在一邊耐心的給孩子講解著。
孩子兩眼放光的看著媽媽,重復最多的三個字就是『然後呢』,小編在羨慕這一個幸福家庭的同時,也在為這個會講故事的媽媽點贊。
很多家長每天都利用一定的時間來跟孩子互動,聊聊在幼兒園發生的故事,老師講的新內容,還陪孩子講故事,這都是很好的互動方式。
特別給孩子講故事,既滿足了孩子的想象力,也滿足了求知欲,但是很多家長礙於不善於表達,講故事的責任推給了老師,故事app,智能故事機等。
但是缺少了即可的互動,孩子很多問題沒有得到解答,這也不利於孩子的理解,我們還是推崇親子閱讀,讓爸爸媽媽跟孩子一起講故事。
那麼如何講好故事,也是有技巧的哦,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下
選擇合適的故事教材
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或者理解能力來選擇教材。
一般孩子到了三歲左右才會對故事情節有一定的邏輯理解能力。
再小的寶寶可以選擇一些弱情節,多畫面的兒童故事;三歲到四歲可以加入到邏輯性強的故事,比如白雪公主,醜小鴨之類的童話故事;五六歲的小孩子的理解能力再高一些,可以閱讀國學,成語故事之類的故事了。
強調畫面感
算對了教材,我們可以拿著故事書,或者pad一起跟孩子學習。
因為孩子天生本能對色彩,畫面的場景更容易理解,在跟孩子看書的同時,在講故事的時候也可以重點強調下畫面,特別是色彩,形狀的描述,這樣讓孩子在大腦中更容易想象。
如此可以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制造懸念,預設問題
講故事重要的是帶著問題去閱讀,制造懸念,這樣讓孩子有了更多的好奇,聽故事更專註。
也可以先把故事的結局稍微透露下,再講故事的過程中一步步的解開。
在過程中也可以反問孩子問題,比如說到了下雨,那就可以延伸的問孩子:天空為什麼下雨呢?
如此剛容易讓孩子投入和思考。
加上語氣,烘托氣氛
講故事不僅僅是平淡無奇的說,要附帶上語氣,有了一種背景氣氛的感覺,讓孩子更容易投入其中。
這個對於很多家長來說算是高要求,可以參考一些故事音頻的語氣,也可以慢慢的摸索出跟孩子良好的一種語氣,這樣就加強了孩子的代入感了。
講故事的方法有很多,爸爸媽媽可以跟孩子多溝通交流,找到孩子最喜歡的聽故事的方式,讓寶寶滿足求知欲的同時,也可以拉緊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哦。
歡迎大家說說,是怎麼跟孩子講故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