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兒園了一段時間,老師開新生家長會,單獨和我說孩子動手能力不強,可以回家多練練。
孩子動手能力不強?
確實是,上幼兒園之前孩子每天除了玩也沒幹什麼,不過基本的自理能力還是有的。
那孩子在幼兒園什麼表現是動手能力不強?
老師說就比如做捏太空泥呀、畫畫呀,等等,孩子做得比其他孩子慢,如果不多加練習的話,可能之後會影響孩子握筆姿勢,也會影響孩子寫字。
因為孩子手部沒有力量。
聽得我有點慌,忙問老師怎麼回家練習,老師說可以多做家務還可以玩一些折紙、剪紙或者其他的手工等,總之就是要讓孩子的手動起來。
我有點懵,孩子剛上幼兒園,這些可以做?
回來和孩子姑姑說了,她說之前她家孩子也是這種情況。
幼兒園老師說他有點長得挺高挺大的,就是幹啥啥不行。
就比如說上個手工課,發個太空泥都不能揉成圓形,發個正方形的紙也不能對折。
她說感覺老師的意思就是說孩子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後來侄子一上手工課就發愁,老師也不能隻幫助他一個人。
侄子就有點入園焦慮了,說什麼也不太想去上幼兒園了。
後來呢?
我有點奇怪,我上次去他們家,還看到孩子不僅上幼兒園上得很開心,還拿回來了手工小達人的獎狀。
不知道姐姐做了什麼努力、用了什麼辦法。
孩子姑姑說當然她也很著急,後來病急亂投醫,啥事都讓孩子幹,但是也是不得要領。
孩子很煩躁,她也很煩躁。
家庭氛圍特別不好。
一家人動不動就要吵吵起來。
直到有一天無意識看了一個網頁忽然有了思路,開始帶孩子玩折紙。
玩折紙?
折紙確實可以鍛煉孩子手部力量,可是我家孩子現在這種情況,別說折紙了,能對邊折就不錯了。
拿到一張紙,他第一反應絕對不是折,而是撕,不撕的話就揉成一團。
再說孩子本來動手能力就差,給他一張紙折不好,這不是打擊孩子得自信心和自尊心嗎?
孩子姑姑沒有反駁我,先給我看了她看到的新聞。
新聞上說前幾年山東一個男生靠折紙特長打動自主招生考官,獲得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區模擬投檔線降60分錄取資格。
學生孫洪濤的每一件作品都用正方形折紙,不粘貼、不插接,從草圖設計到折疊成型需要將近20個小時。
當然這份努力和堅持的結果也很美好。
孩子姑姑又給我看了一個網站,說一個建築系的學生杜佳磊,他的一張紙裡藏著的是萬千世界。
在第九屆『折紙奧運會』——國際折紙奧林匹克上,杜佳磊同學代表中國隊獲得季軍。
折紙居然還有國際比賽?
看完我就愣住了。
看來還是坐井觀天,知道的太少了。
孩子姑姑給我介紹了折紙的好處。
首先,折紙鍛煉孩子的手部精細動作和手部能力發展。
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在動手折紙的過程中,手部就在運動,對邊折、對角折、往上折、往下折、翻折等等,手指都在動。
通常一個折紙作品需要很多步驟,需要各種折法,孩子在完成一個作品的過程中,手指在不停地得到鍛煉。
手部動作也在發展。
其次,折紙可以開發孩子的大腦,開發孩子的智力。
有句話說的是,心靈手巧。
手巧的話腦子就靈活,轉得快。
而且在動手折紙的過程中,孩子需要思考需要看具體折紙步驟,這不是像看動畫片,孩子是靜止地吸收,而是主動地探索、主動地學習。
正如學生孫洪濤說的,折紙雖然簡單,但是其實蘊含著復雜的數學和空間結構原理。
所以現在有國際折紙比賽,也有很多成人愛好折紙,就是大家在發現折紙的很多魅力。
再次,折紙作為一種興趣愛好,還是一種解壓方式。
很多成人說自己折紙就是愛好,平時壓力大的時候或者心煩的時候,隨手折紙,不知不覺中心情就變得平靜了。
既然折紙好處這麼多,還可以讓孩子這麼優秀,那怎麼才能練習折紙?
孩子現在動手能力差,網絡上那些折紙肯定不合適,即使是簡單的飛機、小貓、小狗的折紙孩子肯定也不能完成。
孩子姑姑說,她也是看了別人推薦才選了一套折紙書。
這套折紙書,侄子非常喜歡。
買回來掌握了要領之後,孩子幾乎每天晚上都要玩。
這麼神奇嗎?
這套折紙有什麼好處呢?
第一,這款折紙的成品是立體的。
沒有孩子是不喜歡自己的作品,很多孩子簡單的畫畫也要讓家長收著。
所以這款作品立體展現性讓孩子特別喜愛。
其次,折紙作品很豐富,操作性強。
從手偶,家居作品到小動物等孩子都可以完成,而且步驟簡單,孩子容易操作。
孩子做起來的時候沒有壓力,成品還很贊。
再次,這款折紙作品提高孩子認知能力。
比如這個冰箱的折紙作品,孩子在操作的過程中可以了解冰箱的構造和功用。
簡單的小小折紙,作用真不小。
很多家長都知道,但是怎麼培養孩子動手能力是關鍵,所以選對折紙書真的很重要。
孩子姑姑推薦的這款折紙diy很適合幼兒園階段的孩子。
在陪孩子折紙的過程中,還可以鍛煉孩子的專註力和觀察力。
孩子需要看到虛線和實線,知道在哪裡開始折,簡單的引領之後孩子就可以獨立操作。
而且色彩明亮,成品立體,孩子一會就非常更喜歡操作。
如果你的孩子動手能力也不強的話建議也可以來試試折紙,也許孩子折紙不能去參加國際比賽、也不能依靠折紙上985大學,但是他可以靠折紙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塑造自信心、培養孩子積極的人生態度也就夠了。
圖片來自網絡和上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