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兒子發燒,而且發現嘴上有小口瘡,被幼兒園的老師勸來回來,讓我帶著兒子去醫院檢查,看看是不是『手足口』,我也嚇了一跳,趕快去了醫院。
掛了號,剛開口:我孩子好像手足口,嘴上長潰瘍了,話還沒說話,屋裡另外幾個家長立馬帶著孩子往回撤,弄得好像我們是『傳染源』一樣。
醫生檢查了孩子的手心,口腔以後,診斷不是『手足口』,我這顆緊張的心才放了下來。
現在確實有不少病,跟手足口病很類似,作為家長也分辨不出來,在這裡給大家普及一下,『手足口』判斷標準以及症狀,大家可以提早做好預防,防止自己的寶寶生病。
『手足口』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或日常接觸傳播,患兒發病時,多先出現發熱,手心、腳心出現皰疹,口腔黏膜出現紅疹、皰疹或潰瘍,疼痛明顯。
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少數幼兒病情較重,可引發腦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時治療可能危及生命。
『手足口』的主要特征:
手足口病潛伏期一般為2~7天,初期症狀與感冒非常類似,有發熱、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頭疼等症狀。
1-2天後在手、足、口腔、咽、軟腭等部位出現米粒大小水皰、皮疹,亦可見於臀部及肛門附近。
如果寶寶出現體溫大於39℃,常規退熱效果不佳,並且伴隨出冷汗、四肢發涼、皮膚花紋,心率增快、血壓升高等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醫。
『手足口』應該怎麼預防呢?
手足口病患兒中99%左右是輕症,一般5-10就可治愈,治療後期的傳染性比較強,不過就算是較重病情也能夠治療痊愈,家長不必過於擔心。
手足口病主要是以密切接觸為主要傳播方式,比如幼兒園的傳播幾率較大,孩子通過接觸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毛巾、玩具、餐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等,都有可能引起感染;
因此,首先要對患兒進行隔離,注意不要讓患兒接觸其他兒童,避免交叉感染;口腔內皰疹及潰瘍嚴重者,用康復新液含漱或塗患處;孩子身上的水泡不要挑破,以防感染。
剪短孩子的指甲,必要時包裹小寶寶雙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寶寶,應隨時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潔幹燥。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間,減少去公共娛樂場所逗留的時間,並且每天檢查孩子的手心、腳心和口腔有沒有異常,注意孩子體溫的變化,如果孩子出現發熱、皮疹等症狀,要及時就診。
最後,簡單說一下手足口病的預防,大家牢記15字防病口訣就可以了:『勤洗手、吃熟食、喝開水、勤通風、曬太陽』。
媽媽們要準確了解手足口病特性,做好預防實施,避免寶寶被傳染很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