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十月懷胎,一朝卸貨你就輕松了,要知道『好日子』還在後頭呢!被你家寶寶吵得半夜睡不著覺更是家常便飯,但是寶寶夜啼真的就僅僅隻是『餓了』嗎?
常常能看到新生兒的父母睡眼惺忪——肯定是小孩又半夜醒了。
但是,孩子真的是餓醒的嗎?
一篇新論文猜測,這其實是有更陰險的動機,是基因編碼在嬰兒體內的行為方式:嬰兒通過這種方式延長母親的不孕期,壟斷她的奶水和關懷。
這篇論文發表在最近一期《演化、醫學和公共衛生》上。
當然,嬰兒不會真的有意識地阻止母親懷孕,隻是會夜啼的嬰兒活下來的概率更大而已。
這個假說有好幾個證據。
其一,有些嬰兒被『訓練』成不會起夜,但他們也能獲得足夠的奶水。
其二,夜啼最頻繁的並不是剛剛出生的嬰兒,而是6-12個月大的嬰兒,而且母乳喂養的嬰兒夜啼反而更多。
其三,哺乳有輔助避孕的效果。
其四,夜間哺乳和不孕期的長度有顯著相關性。
但哈佛大學教授大衛·海格(David Haig)認為,它的根本邏輯,在於演化歷史上兩胎之間的『最佳間隔』對於母親和孩子雙方來說是不一樣的。
對母親來說,任何一個孩子對她而言都是一樣的,都是她一半的骨血,她不希望兄弟姐妹之間相互傾軋,更不希望這種傾軋損傷到她自己。
如果一個基因能夠抑制孩子之間的爭鬥,那麼這個基因會傳下去。
但對於每一個具體的孩子來說,自己的生存是最重要的,因為每個自己的基因按照定義都100%會存在於自己體內。
同胞兄弟姐妹平均也隻有50%基因和自己相同,所以如果某個基因操縱孩子做出舉動,犧牲了兄弟姐妹的利益轉移到自己身上,那麼這個基因會流傳下去。
因此,雙方出現了利益沖突。
孩子『希望』下一胎離自己越遠越好,而母親不這麼『希望』——當然實際上在算計、在沖突的都是基因,無論是孩子還是母親都不會有意識地做這些考慮。
結果就是,被孩子的基因『操縱』而夜裡常常起來喂奶的母親,卵巢功能被更多的抑制了,接下來懷第二胎的時間也就自然推遲了——這可能單純是因為疲勞和耗能,也可能是類似於哺乳避孕的專門生理機制。
甚至有可能是讓父母情緒煩躁而減少做愛次數,誰知道呢。
畢竟,演化不在乎人生活是否幸福,隻在乎基因傳下去的概率高低。
在論文中海格重申了演化醫學的觀點:許多當代的社會、心理和身體疾病其實是來自『不兼容』。
人類演化出來的那個環境和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已經不同了,很多當時看來是『好』的事情,現在已經不好了。
但這不是說我們都應當返璞歸真回到舊環境,很多時候我們應當為新環境樹立新標準和新方法。
如果嬰兒夜啼真的隻是為了阻止母親懷第二胎,那麼我們就可以放心地尋找讓嬰兒不夜啼的辦法——因為以今天的環境,我們有很多更舒適的避孕措施,而且就算懷了第二胎也幾乎不會降低第一胎的成活率。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嬰兒和父母之間存在張力是正常的,並不是因為做錯了什麼事情,新生兒的父母不需要為此內疚或者焦慮。
演化留給我們的遺產不是一成不變的,無論是嬰兒還是父母都有適應能力。
訓練嬰兒不夜啼或者訓練自己晚上能起夜都是正常的事情。
這份期刊也發表了對於這篇論文的一些回應。
哈佛大學生物學家凱瑟琳·辛德(Katherine Hinde)認為,變化的不光是人們所處的環境,還有人們的睡眠習慣。
她說,朝九晚五和八小時睡眠都是比較現代才固定下來的規范,我們的祖先的睡眠很可能是靈活的、碎片化的。
一覺睡到大天亮這件事情本身也許就是現代生活的奢侈品。
孕婦神吐槽,讓你告別枯燥煩悶的孕期&育兒生活,每天分享逗趣孕期樂事、八卦萌寶奶爸,在歡快的節奏裡從孕婦向辣媽進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