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這麼多科學知識,怎麼養個娃還是這麼難?科學育兒的陷阱在哪裡?

看點提到怎麼教育孩子,肯定離不開『科學育兒』四個字。

其顧名思義就是按照嚴格的時間和用量來喂養孩子,按照專家提出來教育孩子的建議來管教孩子。

但現實卻是,明明掌握了很多科學知識,但育兒實踐時,卻問題重重。

其中一個深層原因便是:父母沒有把孩子當人,而是把他們當成是『接收科研成果』訓練的機器。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教授媽媽和野馬小雅 (ID: yemaxiaoya)

文丨地衣 編丨May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數理邏輯思維能力一般、空間思維能力很弱的人。

尤其是遇上隊友之後,更是感受到了來自他人類思維天花板的碾壓。

瑪雅出生後不久,我開始做和性別相關的研究。

在文獻裡,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讀道,男性的空間思維能力比女性強不少,自信心也高不少

掌握了這麼多科學知識,怎麼養個娃還是這麼難?科學育兒的陷阱在哪裡?

我心有不甘。

這個男性比女性強,是觀察統計得出的結果。

但這個果背後的因是什麼呢?

是天生男女大腦構造不同?還是後天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比女孩接觸了更多的與空間幾何相關的玩具,活動和信息呢?也許二者兼有之。

有研究表明,男娃的父母和孩子交流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比女孩的父母更多數量詞、方位詞。

而語言的輸入對我們大腦的發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腦神經科學最新的研究也一再表明,每個人的大腦都具有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我們大腦哪些區域被激活哪些連接被強化都與我們的經歷體驗息息相關。

退一萬步講就算男孩天生比女孩在空間思維數理邏輯方面強不少,那我們不就更該缺啥補啥嗎?從小給女孩在空間思考能力、數理思維能力等方面,創造更多的鍛煉機會就嘛!

所以,在瑪雅小的時候,我就立志要幫她克服我的短板。

我要盡我所能,讓她從小多接觸邏輯思維空間想象類的遊戲,讓她至少不輸在起跑線上,長大以後有更多更寬更廣的選擇。

娃只要娃覺得,不要你覺得

瑪雅還不到三歲的時候,我第一次聽說比利時的益智桌遊SmartGames。

相見恨晚。

我常想,要是我小時候有這些玩具玩,現在的人生肯定會很不一樣。

我一激動,三下五除二地給她買了好幾款不同的桌遊:卡車裝裝樂、三隻小豬、小紅帽等等。

瑪雅這孩子說起來,真是要多幸福有多幸福,她媽不僅重視她的教育,而且還有時間、心力和能力親自對她進行學前教育。

再加上她從我和隊友這兒繼承的怎麼差也差不到哪裡去的基因,簡直就是天生的贏家。

可老天似乎就是不愛遂人願。

我一頓學習一頓研究一頓剁手,雞娃的萬事具備,隻欠娃上道這股東風。

可娃就是不上道。

錢花了,玩具買了,娃不玩等於張羅了個寂寞。

小瑪雅對益智遊戲無感。

每次開箱,她的重點都在纏著我給她讀故事書上,解鎖puzzle通關這個遊戲的精髓,對她來說是個屁。

那會,我看一些博主家和瑪雅年紀相仿的孩子,智商碾壓瑪雅,玩益智桌遊玩得無比上道,忍不住懷疑人生:我和隊友這麼愛學習愛自雞的人,咋就生了這麼個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任人卷人舒我就要我躺平的小娃。

我掌握了最前沿的雞娃腦神經科學知識、花了不少錢買了設計精良有口皆碑的玩具、願意花時間事必躬親地陪玩,就為了從小給娃打下好的基礎,讓她以後的人生多些可能。

她怎麼就是不上道呢?

科學研究、網絡博文往往隻告訴你做什麼對孩子有好處,但鮮少有人告訴你,『娃只要娃覺得,不要你覺得』的時候該咋整。

我的心中生出許多期望落空後的失落和怨懟。

老娘我日理萬機還抽空研究幼兒發展益智玩具你嫌我時間很多沒處浪費嗎?

我就算沒法為人類進步做貢獻,躺著刷劇不香嗎?

我的錢是大風刮來的嗎?

沒事給你買玩具你不玩,早知道我給自己買點好吃的好穿的不爽嗎?

當媽之前誰還不是個寶寶啊?

我沒法接受我家娃是個雞不上墻的瑪阿鬥。

心裡暗自較勁:老娘教的別人家的孩子隨便一考就去了哈佛,自己家孩子還能教不出來?

帶著這不服輸的心情,我也走過了一段不長也不短的狠心摁娃玩益智遊戲的路。

很雞飛狗跳很撕心裂肺很得不償失。

事實當然很打臉:娃不給你雞的時候,你再怎麼雞血上頭,都不可能雞出來什麼成果。

霸王硬上弓還會賠了夫人又折兵,把娃的內驅力雞沒了不說,親子關系也會雞毀了。

但人生,有些錯路還是得親自走了才知道此路不通。

有一陣子,瑪雅看到三隻小豬,就仿佛看見了洪水猛獸。

好不容易連哄帶騙帶她玩了兩局遇到難一點的關卡,人家又撂挑子不玩。

我也氣呀也不解也崩潰,但好在我感到事情不對勁。

可以把馬帶到水邊

但不能強迫其喝水

我媽媽常感慨,你們現在的年輕人養個孩子養得太用力了吧。

你們小時候什麼也沒有,就這麼長大了不也啥事兒沒有挺好的。

雖說我很不愛聽她帶著凡爾賽的語氣把她自己的育兒之道和我的進行對比,但她的評論卻無意之間壓中了一個重點:你們小的時候什麼都沒有。

那時候,沒有鋪天蓋地的信息,沒有豐富的物質條件,也沒有隨處可見的競爭。

所以,那時候大多數人養娃靠的是直覺。

不可否認的,養娃這事兒上,直覺太重要。

但盲從直覺也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這裡就不展開說了》。

可我們這代人,養娃的大環境太不一樣了。

尤其是排山倒海奔湧而出令人應接不暇的信息,和隨之而來的壓力。

研究表明,延遲滿足是娃日後成功的關鍵;

研究表明,1歲的小娃每天至少要睡13個小時;

研究表明,0-3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錯過了就錯過了一輩子;

研究表明,父母的語言塑造孩子的大腦,家境好的孩子人生前四年會比家境差的孩子多聽到3千萬個單詞;

這些研究科不科學?大部分是科學的。

但當我們把科學納入育兒的實踐時,問題就來了:

為了給孩子訓練『延遲滿足』,故意不滿足孩子;

為了讓孩子睡足覺,每天哄睡的時候兵荒馬亂心煩氣躁;

為了讓孩子不錯過大腦發育的黃金期,不管孩子願不願意喜不喜歡接不接受,每天疲於奔命地帶孩子上各種早教班;

為了給孩子多輸入語言,把孩子當成接收語言的機器一天到晚喋喋不休說個不停。

這些看似『科學極了』走在時代前沿的育兒方式,實際上卻藏著個大坑:父母沒有把孩子當人,而是把他們當成是『接收科研成果』訓練的機器。

很多父母會和我一樣誤以為:養娃仿佛編程,只要我肯努力肯鉆研,根據文獻資料搜集的信息,輸入參數的最優值,就能獲取『最優解』的娃。

很多父母和我一樣,幻想著,只要我教的方法對,孩子就會按我的預期長。

但我們卻忽視了,孩子是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獨立的個體

我開始看大量的育兒書和自我成長的書。

也走了很長一段修復的路。

我學著往內看,看見自己的問題。

也學著提醒自己,瑪雅是個獨立的人。

即便她是我的孩子,即便我想把全世界最好的東西給她。

可我不能強迫她接受我的好意。

阿德勒心理學主張『課題分離』時用的一個形象的比喻,對我啟發很大。

『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

父母能給孩子做得最好的事,就是把他們帶到水邊。

但喝不喝水,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而當我們面對社交媒體上一些『危言聳聽』的,千萬別這樣會毀了孩子一生,一定要那樣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科學研究成果時,我們不知不覺地被植入了焦慮和妄念。

我們過多地執迷於『科學研究的結果』,卻忘了科學研究的方法:觀察,實驗,試錯,提出假設,檢驗。

以及科學研究的精神:懷疑

懸崖勒馬,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放下『教育孩子』的心

親子關系中最大的坑,就是打著為你好的旗號試圖操控孩子。

因為下場隻能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拉扯感。

父母和孩子都不開心都很壓抑都很小心翼翼都無法順暢地呼吸無法光明正大地長成自己本來的樣子。

當我們真的帶著敬畏的心和孩子相處,把他們當成平等的個體來對待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孩子不需要我們教他們任何事。

他們天生就是富有科學精神的科學家。

他們善於觀察,懷疑一切,願意不斷地挑戰和試錯。

當我們放下『教育他們』的心,讓他們自由地探索時,他們都會長成令人嘖嘖稱奇的天才。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