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頭顱骨 除頭圍外,還可據骨縫閉合及前後囟閉合時間來衡量顱骨的生長。
嬰兒出生時顱骨縫稍有分開,約於3~4月齡時閉合。
出生時後囟很小或已閉合,至遲約6~8周齡閉合。
前囟出生時約1—2cm,以後隨顱骨生長而增大,6月齡左右逐漸骨化而變小,約在1~1.5歲閉合(圖2—6)。
前囟檢查在兒科臨床很重要,如腦發育不良時頭圍小、前囟小或關閉早;甲狀腺功能低下時前囟閉合延遲;顱內壓增高時前囟飽滿;脫水時前囟凹陷。
顱骨隨腦發育而長大,且生長先於面部骨骼(包括鼻骨、下頜骨)。
1~2歲後隨牙齒萌出、頻頻出現咀嚼動作,面骨開始加速生長發育, 鼻、面骨變長,下頜骨向前凸出,下頜角傾斜度減小,額面比例發生變化,顱面骨由嬰兒期的圓胖臉形變為兒童期的臉形。
2.脊柱 脊柱的增長反映脊椎骨的生長。
生後第一年脊柱生長快於四肢,以後四肢生長快於脊柱。
出生時脊柱無彎曲,僅呈輕微後凸。
3個月左右抬頭動作的出現使頸椎前凸;6個月後能坐,出現胸椎後凸;1歲左右開始行走,出現腰椎前凸。
這樣的脊椎自然彎曲至6~7歲才為韌帶所固定。
生理彎曲的形成與直立姿勢有關,是人類的特征,有加強脊柱彈性作用。
椎間盤的繼續形成是青春後期軀幹繼續增長的主要原因。
注意兒童坐、立、走姿勢,選擇適宜的桌椅,對保證兒童脊柱正常形態很重要。
3.長骨 是從胎兒到成人期逐漸完成的。
長骨的生長主要由長骨幹骺端的軟骨骨化,骨膜下成骨,使長骨增長、增粗,當骨骺與骨幹融合時,標志長骨停止生長。
隨年齡的增加,長骨幹骺端的軟骨次級骨化中心按一定順序及骨解剖部位有規律的出現(圖2—7)。
骨化中心出現可反映長骨的生長成熟程度。
用X線檢查測定不同年齡兒童長骨幹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現的時間、數目、形態的變化,並將其標準化,即為骨齡(boneage)。
出生時腕部尚無骨化中心,股骨遠端及脛骨近端已出現骨化中心。
因此判斷長骨的生長,嬰兒早期應攝膝部X線骨片,年長兒攝腕部X線骨片。
骨生長明顯延遲的兒童應加攝膝部X線骨片。
骨生長與生長激素、甲狀腺素、性激素有關。
骨齡在臨床上有重要診斷價值,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生長激素缺乏症骨齡明顯延後,真性性早熟、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骨齡超前。
但正常骨化中心出現的年齡差異較大,診斷骨齡延遲時一定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