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後,父母多多少少都會對他有所期待:
『希望她成為一個活潑開朗、愛說愛笑的小姑娘!』
『希望他能夠像爸爸一樣,成為運動健將!』
『如果將來能成為一名醫生,再好不過啦!』
……
當我們按照心裡的種種期待去塑造和培養他時,會發現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事與願違不說,可能還會激起強烈的親子沖突。
不是說孩子生下來就是一整白紙嗎?父母就是作畫人,畫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
但,當你拿著畫筆,企圖指點孩子的人生、計劃孩子的未來時,有沒有想過口口相傳的所謂『孩子生來就是一張白紙』這句話是真的嗎?
美國著名的認知學家、哈佛大學教授Steven Pinker,就曾在其著作《Blank Slate《白板》》中旗幟鮮明地批駁過把孩子當成一塊白板的『白板理論』 。
他說, 孩子帶著特定的性情和天賦來到這個世界。
從受孕的那一刻起,孩子就帶著從父親和母親身上遺傳的一組獨特的基因,有著獨一無二的個性和能力。
這些天生的特質,有些部分不是後天的教養能夠完全扭轉和改變的。
孩子的氣質是與生俱來的,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來自於遺傳,也有些來自於母親懷孕和生產過程的影響。
當孩子還在襁褓中時,我們就會發現他們個性的不同,比如同樣是尿佈濕了,有的孩子就會大哭大鬧;有的則能夠忍受,沒有什麼反應。
對於反應較大的孩子,我們就會及時給予回應,而那些安靜、事少的孩子,我們會覺得比較好帶,不用操心。
所以,家長圈才有『天使寶寶』和『惡魔寶寶』的說法。
什麼是『天生氣質』?
上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亞歷山大·托馬斯《Alexander Thomas》和史黛拉·切斯《Stella Chess》發現:人們在分析孩子行為時,遺漏了一個關鍵維度——就是孩子的『天生氣質』,英文為temperament《一般翻譯為氣質、性情、性格》。
他們發現,從嬰兒出生不久就可以觀察到特定的性格氣質表現,而且會隨著孩子的成長,一直穩定存在。
在對數百名孩子進行長期的追蹤研究後,他們總結出了9個可以明確測量的氣質維度:
1. 孩子行為的活躍度
2. 孩子生物鐘的可預測性
3. 孩子對於新東西的反應
4. 孩子對於陌生環境的適應性
5. 孩子的敏感度
6. 孩子的心態
7. 孩子對事情反應的激烈程度
8. 孩子是否容易被分散注意力
9. 孩子注意力的持續時間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天生氣質,當孩子的先天氣質特征能與環境,包括與其接觸的人、家庭、社會、文化等因素的要求期望達到一致、配合的狀態,孩子的身心發展將會得到滿足,逐漸達到最佳的發展狀態及形成高適配性,反之就是低適配性。
適配性較好的兒童,有較好的社會適應、親子互動、學業表現。
然而,父母教養態度和幼兒先天氣質不適配時,孩子對父母的強制或懲罰常會變得更抗拒,甚至形成負向的自我概念。
小編列舉了以下幾種『 父母VS孩子不同氣質類型的組合』,並給出了一些育兒建議,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活動量大的孩子VS活動量小的父母
好動的孩子有用不完的精力,常常令安靜的父母受不了,他們沒有那麼多精力陪孩子打鬧 。
建議:可以讓家庭成員輪流陪他消耗體力。
如果父母其中一個人也很好動,就多安排他陪孩子活動。
活動量小的孩子VS活動量大的父母
活動量大的父母說走就走,動作迅速 ,他們往往受不了孩子的慢吞吞, 而忍不住指責他。
建議:父母試著放慢自己的腳步,給孩子多一點時間之外,可以嘗試遊戲或競賽的方式激發孩子的興趣,訓練孩子加快速度 。
有規律的父母VS不規律的孩子
對有規律的父母而言,維持良好的規律和秩序才會有安全感,他們會受不了孩子的不規律,因為孩子總是把生活作息搞得一團亂 。
建議:除了用漸進式的方法培養孩子的作息規律之外,父母也要試著放松自己,學習接受並欣賞孩子。
規律性低的孩子不會受限於僵化的思考,比較有創造力,他們看似混亂的生活中,其實蘊藏著無限的創意 。
不規律的父母VS有規律的孩子
規律性低的父母會覺得孩子的規律太僵化,缺乏彈性。
然而,父母隨性的生活模式也會使孩子覺得很辛苦。
建議:和孩子一起商量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息規律表,表中可預留出一些自由時間,彼此互不幹涉。
主動好奇的父母VS害羞退縮的孩子
主動外向的父母很難理解孩子的膽小害羞,尤其是男孩子,更容易被父母指責和抱怨,但這並不能幫助孩子變勇敢,隻會讓他形成 『 我是沒有用的膽小鬼 』 的自我概念 。
建議:家長可以想象自己最害怕的事情,以此去揣摩孩子害怕時的心裡感覺,比如,孩子坐過山車時的恐懼,就像父母面臨飛機失事時的驚恐;孩子看到小狗的害怕,就像父母看到老虎的感覺。
通過這樣的方式,試著用同理心感受孩子,就比較容易接納他主觀的感覺,並設法幫助他克服膽怯。
主動好奇的孩子VS小心謹慎的父母
小心謹慎的父母常常被孩子的大膽作風嚇到,因此時時刻刻提心吊膽。
孩子則常常感覺被限制,什麼都不可以做。
建議:與其一味限制和控制,倒不如教會孩子保護自己 。
孩子總有一天會離開父母,我們不可能永遠限制和保護他們 。
讓他在父母的陪伴下嘗試和冒險,他們才會知道安全的界線和范圍 。
反應強度強的父母VS反應強度強的孩子
全家人反應強度都很強的結果,是家人之間互動時嗓門都很大,開心時會抱在一起大聲喧鬧,非常忘我;吵架時,也會互相叫囂。
情緒是會互相感染的,如果彼此的情緒反應強度都很強 , 就很容易進入激動的狀態,最後隻是發泄情緒,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 。
建議:家長必須先學會控制自己的反應,先讓情緒平靜下,降低音量,才能協助孩子也平靜下來 。
反應強度強的父母VS反應強度弱的孩子
如果家長的反應激烈,會讓反應強度弱的孩子更不敢表達,凡事藏在心裡。
建議:家長要設法克制自己,少說多聽。
鼓勵孩子多表達,即使是少量微弱的自我表達,都應該給予鼓勵,孩子才不會更加畏縮。
堅持度高的父母 VS堅持度高的孩子
如果親子之間彼此的堅持度都很高,就很容易出現彼此對峙的情形,為了某件事互不相讓,賭氣誰能堅持得更久。
建議:作為大人,我們要首先從孩子的立場看問題,理解孩子。
同時,也要引導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換位思考,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當孩子和父母都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了,就容易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堅持度低的父母VS 堅持度高的孩子
這樣的組合中,父母比較容易順著孩子的意志,孩子只要堅持,父母就會妥協。
久而久之,孩子會以為任何事情都可以由他的意志來決定,變得唯我獨尊,無法接受別人不同的意見 。
建議:要給孩子設定適當的規則,規則一旦形成就不能隨便妥協。
父母要提醒自己『慣子如殺子』,不要放任孩子的權力無限擴大,讓孩子明白大到社會小到家庭,『無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
你和孩子屬於什麼氣質類型的組合呢?以上列舉並不完全,但通過現象看本質,無論西方的科學研究,還是中國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理念,都在提醒家長: 尊重孩子天性,才有教育可言!